市场经济语境下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2015-09-11 18:09李文英
中州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文学批评价值体系建构

李文英

价值现象是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的现象,从马克思的价值论来看,价值是一个关系概念,任何存在着人与人或人与物的关系的地方,都会有价值。文学批评是一种价值活动,它建立在主客体价值关系之上,追求和实现价值。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是指文学批评活动中起主导性作用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在当今的经济主导型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与发展使文学批评视域拓展的同时,也冲击着传统的文学批评价值观,使其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侵蚀和削弱。市场经济语境下文学批评趋向庸俗化,批评价值出现不确定性、冲突性以及批评失语的困境,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迫在眉睫。

一、市场经济语境下文学批评的价值失范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消费主义愈演愈烈的社会背景下,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受到本体论的虚无主义、认识论的怀疑主义、不可知论和方法论的相对主义、论说上的诡辩等负面思想的侵染。文学批评价值判断出现了问题,陷入价值失范的困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消费社会带来文学与批评的庸俗化趋向。20世纪90年代,社会制度、经济模式与文化结构的转型催生了消费时代的提前来临,消遣、享受、娱乐、玩世、宣泄等情绪反映了社会心理的某些症候。为了迎合这一世俗社会心理,一些文学艺术家放弃了对文学艺术审美精神的坚守,在文学界出现了诸如戏说红楼、水煮三国、QQ语文,以及“私人化写作”和“下半身写作”等低俗化现象。文学艺术表现的重心偏离了真、善、美,而是趋向于功利性的需求。一些人不惜迎合低级趣味,无所顾忌地进行粗俗、肤浅的忽悠、搞笑乃至恶搞,甚至取消应有的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价值。按照尼尔·波兹曼的说法,“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并且,由“娱乐”转向“愚乐”已然成为一种超级意识形态,审美浅表化、碎片化泛滥成灾,媚俗艺术因此滋生。文学的审美本质被挤向边缘的位置,文学批评的审美与诗性维度被冲淡、掩盖甚至抹杀了。正如毛崇杰所言:“君临一切的市场经济使一切都染上市场味,文化工业带来的文化商品败坏着人们的美学情趣,以一次性消费的快乐掏空了审美愉快中的思维活动,留下的是精神的空虚与心灵的贫乏。”①在这样一种意识形态操控下,美国著名解构主义文艺理论家J.希利斯·米勒,于2000年提出了“文学消亡论”,这成为新世纪以来国内乃至国际文学理论界热烈讨论的一个敏感话题。米勒提出“文学消亡论”的依据是:当今除了新的电信时代正在通过改变文学存在的前提和共生因素而把其引向终结,还在于文学主旋律的丧失或边缘化。在电子技术王国中,高尚和低俗混合,电子媒介的大力宣传使文学越来越趋向于娱乐化、庸俗化,文学也从传统的纸质形式变成图像、声音等多种表现形式。

随着各种多媒体文学及批评的出现,一股附和色彩的“新媚俗批评”风气随之而生。在消费社会里,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学产品的娱乐性和快餐效果,文学批评逐渐被后现代消费市场“征用”,失去了原有的独立品格。“相当一部分文学批评丧失了自身应具有的主体意识、批评个性以及人文关怀等,庸俗化、商业化、时尚化、娱乐化、友情化等现象在文学批评领域表现得十分突出,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文学批评功能的发挥与批评价值的实现,严重损害了文学批评自身的形象,背离了真正的文学批评精神。”②文学与文学批评的价值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甚至被消解。

第二,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批评话语的多元化使文学批评价值判断失衡。批评话语的多元化有两种表现:一是批评话语表达形式的多元化。在多媒体时代,各种批评话语表达形式纷纷涌现,尤其是“媒介化批评”“网络批评”“文化批评”“新媚俗批评”等后现代主义批评层出不穷。诚然,文艺批评需要一个多元化的话语表达形式,以保证其思想的包容性。然而,文学批评话语表达形式的多元化容易消解传统学院的批评价值,从整体上解构传统文学批评文本的严肃性及其宏大结构。批评话题和话语具有泛文化的特点和意识形态性,有着审美批评、道德批评和意识形态批评等广义的文化批评倾向,使批评陷入意识形态的谜团,却无法确立一种制度化的批评机制。批评话语表达形式的多元化一方面导致过于简单的“元理论”的终结和多样化批评声音的崛起,另一方面又导致文艺批评标准或尺度的不确定性,使文学批评理论概念的明晰性和严谨性、批评分析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批评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均受到质疑。不同的批评标准之间难以形成良性的互动,导致批评标准的混乱,降低了文学批评所具有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二是文化大众参与造成批评主体的多元化,引发文学批评价值的冲突。新世纪以来,文学批评迎来大众传媒批评时代,文化大众有了批评的权利,批评对象的涉及面也越来越广。当多种价值向度相互碰撞却无法融会贯通时,不同的批评主体以及同一主体从不同利益和不同的思想文化出发,在文学批评中产生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价值规范、价值评价等方面的冲突,使批评主体在多种价值中游移,丧失独立的批评精神,陷入价值迷失的困顿状态,不自觉地走进“批评合法性危机”。

第三,西方话语的大量介入致使文学批评“失语”。曹顺庆在文论界提出了“失语症”的观点,他认为:“我们怀着一种崇拜的激情全盘照搬西方文论,把它生硬牵强地套用在中国文学研究当中,而忘记了语言文化的差异,忘记了中西文论有着两套根本相异的话语,随之而来的后果就是严重的消化不良和‘失语症’。”③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外学术交流日益增多,西方文艺理论新观点和新著述被大量引进,文艺批评出现了“话语热”,以至于有学者担忧“西方话语”会对中国文学进行殖民,而使中国文学理论失去审美效力和东方话语权,导致“失语症”。失语并不是说失却文学批评话语权,而是中国传统的批评价值受到西方文论价值的冲击,从而失去了自身的学术批评规则和自身的批评价值参考体系。在各种西化的风气盛行之下,有些人不惜通过自我批判、自我矮化和自我丑化来否定中国的传统批评精神,无形中损害了中国文学批评的自信。

在当前的消费主义时代和媒介革命时代,有些学者发表了“批评之死”的声音,对“时代谋杀了批评”痛心疾首。陈俊涛先生认为:“在市场化、世俗化的时潮中,整个文学滑向边缘,文学批评更在边缘的边缘,因而它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困境,自然也就衍生出诸多问题。”④吴义勤先生断言:“在当今中国的文学生活中,文学批评却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误读,批评的地位日趋衰落,批评的形象被颠覆,批评的功能被曲解,文学批评陷入了一场空前的困境。”⑤我们生活在全球化时代,面临价值观和审美趣味多元共存的境遇,来自古今中外各种文明种种相互异质的价值观与趣味观都在竞相争夺我们,并从各种角度深入文学批评当中。我们需要对此现状予以承认和正视,更需要在这种价值多元和趣味多元境遇下展开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尽力达成差异中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协调,实现异趣中的沟通。

二、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不仅在于树立批评的危机意识,更在于建立一套制度性的批评准则,维系批评的可持续性,扩宽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视域。文学批评肩负着解释文学、变革文学和发展文学等多重任务,建构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能够纠正当今文学批评价值判断中出现的各种偏误,重振文学批评在整个文学实践活动中的坚实地位。建构文学批评的核心价值体系,可从以下方面努力。

第一,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支撑。这旨在将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到一种全民性、根本性、系统性的价值体系中,避免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可能走向空洞的乌托邦。社会价值观念的核心,就是一定的理想及其指导下的精神信仰和具有社会导向性的共同遵守的内在规定。它“全面回答了我国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应当确立怎样的文化身份与认同问题”⑥,强调我们在文化身份的反思中建立公共话语空间,塑造公共理性,打造文学批评的制度性话语机制,以达到价值认同和价值共享的理想状态,遏制文艺批评的泛化与滥化。“当代中国文艺要成为激励人民前进的力量,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⑦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新的归纳,即在国家理想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秩序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行为规范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二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三是崇尚科学、坚持真理的价值观;四是集体主义的道德观;五是真善美相统一的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要与时俱进,立足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理论基础,坚持党的十八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和规约,在他律的作用下坚守批评的本性。

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更具有普世价值,它吸收了很多人类普遍的东西,有利于文学批评的价值标准超越意识形态的政治层面,面向马克思主义提倡的人的全面解放的思想。建构文学批评的核心价值体系,应充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体现的普世价值理论的宏观指导,倡导葛兰西意义上的文化领导权。这种文化领导权应该是从官方文化转向,能够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和政党利益有机统一起来的主流文化或核心价值体系。

将文学批评核心价值置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当中,并不是要将文学批评意识形态化,而是为新世纪文学批评“寻根”,是对本土价值的重新省思,使文学批评具备中国特色的民族认同特征,在消费主义价值观中建立一种为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深层信仰,以扭转文学批评理论“失语”的尴尬局面。文学离不开本土核心价值,文学批评更是如此。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应该立足于现实的实践基础和社会关系之上,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正是保障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得以建构的沃土。

第二,要重返文学批评本身。赖大仁先生说:“文学批评的根本特性是文学评价。”⑧因此,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是文学批评赖以生存的依托。坚守批评的阵地,首先要坚守文学批评的家园,重返文学批评的本体价值。文学批评的本体价值在于通过文学批评对象建构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在特定的宇宙-社会语境下,通过一定的媒介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反映的意义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因此,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需要包含这样几个维度,即作品文本的探究、作家创作理念与创作过程的探究、文学与社会文化的研究、读者接受的探究以及批评的媒介与媒介批评的探究,忽视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片面的。只有各方面和谐发展,才能坚持文学批评的“批评性”,即文学批评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从文学本体论的角度思考批评的价值,可以体现崇尚科学、坚持真理的原则。回归文学批评学的批评路径,避免批评主体性的消解。文学批评离不开文学的内核,将文学批评的对象回归到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本身,既拯救了文学,也拯救了文学批评自身。只有将文学批评还给文学批评自身,才能避免将文学批评作为个人泄愤和发牢骚的工具和平台。

第三,文学批评主体要以其责任意识在批评中承担起建构核心价值体系的责任。文学批评主体是作家、文学文本、读者三者在特定文化语境中进行良性沟通的中介。批评主体是文学的评价者和阐释者,也是文学精神的弘扬者。对当下批评主体责任意识的考量,直接影响到文学批评的总体价值取向。因此,批评主体努力实现自身的主体价值,树立自身的责任意识,对坚守文学批评的核心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文学批评活动中,批评主体应如何承担起建构核心价值体系的责任呢?一方面,文学批评主体应具备极强的思想能力和美学感觉能力。“只有那种思维能力和审美感都很强的人才能成为优秀的文艺批评家。”⑨批评实践和文学创作一样,要求主体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极高的技巧和敏锐的感受力,它比文学创作更需要来自对社会内部的清醒观察和批判。另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学批评者进行规约。文学批评价值失范环境下所出现的文学“虚化”繁荣现象,更需要批评主体通过正确的评判标准和价值取向,挽救文学批评在当下社会的各种潜在危机。韩伟认为:“批评家责任意识的淡薄与否,具体体现在批评文本的公正性上,批评家的主体价值和审美诉求最终是通过文本进行传达。”⑩批评主体在批评过程中,要做到严谨、客观、科学,践行文明、和谐、平等、公正等理念,按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以真挚的热忱忠于文学批评事业,以严格的道德自律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引导文学的健康发展,拒绝带有强烈主观倾向的赞美式批评和恶意的批评谩骂,以诚信和友善的人格态度确保文学批评的有效性。

第四,回归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文艺批评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批评核心价值观建设需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价值观。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以人为本”的宗教批判理论作了革命性的阐发,指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从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出发,提出以阶级斗争的方式彻底推翻、消灭一切人剥削人的阶级关系的社会革命主张,最终达到人和人类彻底解放的目的。因此,“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的利益,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胡锦涛同志指出:“进步文艺,刻写着一个民族的希望,昭示着一个国家的未来,深深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个时代的风尚。”[11]“一切进步的文艺创作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一切进步的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2]在任何一种话语体系下,文艺批评的核心价值追求都应该是一致的,都是指向文艺精神,指向文艺对社会良知和基本人性的建构。人性是文学的根本内核,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的最高宗旨乃是实现人之精神与审美的自由解放,人类永远走在追求理想世界的路途上。文艺批评的多元化,不能偏移对创作审美的引导和对人性自由的追求,不能偏离对良好的文艺生态环境及和谐社会文化的建设。

二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和历史的”文艺批评标准。文学批评需要遵循一定的文艺标准,这个标准是以具体的文艺实践和批评实践为根基的。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提出的“美学的和历史的”最高文学标准[13]至今仍然适用。弘扬“美学的和历史的”文艺标准并使之中国化,需要批评家具有历史责任感,将文艺实践活动和文艺现象历史化、语境化,以一种博大的文化胸怀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结合中国的文艺实践经验和历史视野,尊重艺术现象出现的客观必然性和历史合理性。坚持历史和审美并重,反对以历史排斥审美或以审美排斥历史,以一种开放和谐的心态,积极融合文艺批评的美学价值与历史价值。一方面,文学批评是一种创造性的、诗性的艺术,从审美诗性的角度守护艺术,从真理内涵理解艺术,是一种符合人的本真存在的价值维度。当代文学理论的精神生产重申审美价值取向与艺术性的重要性,恰恰体现了回归文学理论生产本性的基本诉求。这既体现在批评的现实价值上,也体现在批评的理想价值上。现实价值和理想价值的辩证统一,才能使文学批评成为切入到文学动态流程中的最佳方式。另一方面,从历史的视角看,每个时代的文学创作和批评都有一定的价值取向,都有各自的批评核心价值和主流意识。中国文学批评自先秦发端时就十分注重对评价标准问题的探讨,力图建立起统一的文学评价标准。汉魏六朝时期,曹丕以“气”论文,陆机“缘情”评诗,刘勰以“原道”“征圣”“宗经”论文,钟嵘以“滋味”评诗,都建立了符合文学规律的“体制”“文式”。他们以重建文学规则和秩序为己任,旨在通过批评建构文学理论体系和文学知识结构与谱系,为文学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批评支撑。中国古人从来没有停止过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来创造文学艺术和进行文学批评,用经典文化传统指引方向,以文艺与批评实践探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思无邪”“兴、观、群、怨”“文质彬彬”“中和”“浩然之气”等评价标准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自然之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为而无不为”等评价标准则体现了道家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每个朝代的历史语境各异,核心价值观是历史语境的总结,时代越向前发展,它所积淀的历史语境就越厚重。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学批评创新理念,是在历史上不同文学标准的冲突、更迭与融合中继承和借鉴而来的。文学批评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应以审美情感和体验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历史批评”为两翼,增强时代生活的敏锐度和思想智慧的启迪度。

三、建构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综上所述,文学批评的精神品格存在于具有共同价值信仰的文学批评实践中。价值意义在观念层面主要涉及“是什么”和“意味着什么”,当其转向实践层面时,便指向了“应当成为什么”的问题。当今文学批评价值冲突和核心价值判断的失范,就是在文学批评“应当成为什么”的问题上认识不充分所致。文学批评应当成为什么?毫无疑问,它应当成为批评真理的追寻者、文艺真相的发现者、人类文化的建设者。文学批评的最大力量在于它热情地宣告真正的人性和人类应有的命运,文学批评的指向性和目的性,重在将生命和艺术不可分割地交织起来。

建构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是在不顾社会理性的冲动下宣扬具有抽象的“终极价值”“终极关怀”,把远离世俗公共世界的“人文精神”作为价值基点,而是努力实现审美艺术本性、人文精神关怀和社会历史理性三个维度的辩证统一。文学批评作为具有哲学品质的人文学科,理应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提炼出文学现象与文学作品中具有价值意味的问题,以从根本上解决文学理论生产的核心价值取向问题。没有核心价值观念为主导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只能处于一种无根的状态,而要恢复与建构文学理论中这种根基性的东西,就需要坚守人文科学的价值信仰与学科职能,适应现代知识生产的价值需求和文学实践变革的需要,在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文学批评实践基础上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把文学批评的立足点转移到价值根基的建构和思想性的生产方面,在真理的探寻和意义的建构方面不断走向更高的境界,创建一种“建设性的文学批评”。在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上,我们主张“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当前文艺批评需要有一个主导型价值取向来支撑,从而肯定和鼓励开放多元的发展,在多元化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术机制,深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一种“中国经验”的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批评核心价值体系。

文学的先进性通过文学批评价值取向来体现,先进文化价值体系和社会价值体系无疑是主导、核心的价值取向。建构文学批评的核心价值体系,改变文学与批评界的混乱局面,就是在努力建构先进文化,就是在坚持文化的艺术性、思想性和社会功用性,呈现人的整体“类”价值。通过评价机制建立文学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健全、合理的文学体制,保障文学健康良性发展,主动推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一言以蔽之,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一种长期坚守的精神信仰。构建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时代和社会的需求,也是文学批评的内在规律及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注释

①毛崇杰:《颠覆与重建——后批评中的价值体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33页。②张永清:《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出路》,陈奇佳、张永清主编:《文学与思想》,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86页。③曹顺庆、邹涛:《从“失语症”到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再思考》,《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④陈俊涛:《对90年代文学批评的一种描述》,《东方文化》2001年第1期。⑤吴义勤:《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文艺研究》2008年第8期。⑥戈士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架构分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⑦[12]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1/22/c_111187058.htm.⑧赖大仁:《文学批评价值观念探析》,《求是学刊》2014年第1期。⑨[俄]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选》,程代熙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58页。⑩韩伟:《文学批评的价值坚守与批评家的责任意识》,《小说评论》2012年第2期。[11]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5026509.html.[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57页。

猜你喜欢
文学批评价值体系建构
文学批评新生代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建构游戏玩不够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