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霞
摘 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数学同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应用题是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具体体现。当前,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新课改对数学这门学科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注重数学应用题教学活动的开展,将数学应用题教学同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就小学应用题如何同生活有机结合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浅显的探讨,希望能够给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生活;教学策略
数学是一种拓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学科,该学科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思维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加强对该阶段学生的数学教学,尤其是同生活紧密联系的应用题教学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从当前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多数教师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仍旧将多年前的数学应用题搬到讲台上。比如,甲乙两列火车同向行驶、甲乙两工程队修公路等等。这些数学应用题从设计思路上是没有什么问题,但这些应用题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有些小学生根本不知道解答这些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往往是教师布置什么样的数学应用题,小学生就机械性地解答,纯粹是为了解题而解题。一旦学生在解答一些同生活紧密联系的应用题时,就会感觉无从下手。面对这样的小学应用题教学现状,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有益于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和理论同实践相结合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小学应用题同生活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推行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的主线。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背景下,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及时更新观念,改变思想,加强对新教育形势下数学应用题教学新方法、新手段的探索和研究。传统的小学应用题一般都是同小学生的生活相脱离的,只是将应用题的文字部分作为堆砌应用题的工具,虽然学生知道应用题该怎么去解答,但不知道应用题所叙述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在长期的应用题解题过程中,虽然能够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但难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所以,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师应意识到该问题,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深度挖掘同小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元素,并将生活中的数学元素有机地融合到小学应用题设置方面。让小学生能够在解答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小学应用题同生活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应用题教学时,应准确地掌握小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情况,紧密地联系小学生生活实际开展应用题教学,将应用题教学生活化。具体的教学策略如下:
1.设计同小学生生活实际相适应的应用题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那么,在开展小学应用题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重将小学生生活范围内的同数学相关的元素注入到应用题中。但当前部分教师还在沿用传统老套的应用题进行教学,比如传统的应用题:“甲乙两组共同糊纸盒,已知:甲组有35人,乙组有44人,两组共糊纸盒330个,平均每人糊多少个纸盒?”对于这样的应用题,因为当前的小学生根本就没有参与过糊纸盒活动,甚至一些小学生不知糊纸盒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难以引起他们解题的积极性。然而,如果教师这样对应用题改编一下,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一年级教师组织一班和二班学生去植树,已知一班有35名学生,二班有44名学生,两班共植树330棵,每名学生植树多少棵?”
2.注重小学应用题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多数老师都是按照教材应用题形式教学,而没有结合当前新课改教学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能力将小学生生活中的一些数学元素融合到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形式固定、内容单一的应用题教学方式难以引起小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往往面对内容枯燥的数学应用题提不起解题的兴趣。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透彻地理解新课改理念,对现行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采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比如,对于折扣类应用题,教师可给学生布置调查商场商品打折优惠的任务,让小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应用到数学知识的方方面面,以加深他们对数学这门学科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作用的认知。又如,在教长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在课后可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任务:让小学生用自己学习所用的直尺测量自己书桌的长度和宽度,然后根据所测的数据,计算书桌的面积。这样一来学生都会踊跃地参加。
总之,将小学数学应用题同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让小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元素,不仅能够锻炼和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意识,这对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钟勇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探究[J].小学数学研究,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