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厚明,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中考语文试题研究中心”研究员,盐城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盐城市中考语文命题组成员,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曾荣获江苏省“新世纪园丁”论文大赛一等奖,江苏省优质课竞赛二等奖。近5年来,先后在国家级、省级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600多篇,主编、参编教学图书10多部。
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初中语文学习之旅渐近“尾声”了。
走进对初中语文学习具有“终极意义”的九(下)第五单元,编者为我们准备了两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一是“多元解读”,二是“盘点语文”。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两项活动呢?
一、 “多元解读”秀出自我
在九(上)第四单元中,编者为我们安排了首个“文学评论”单元,现在我们即将学习的九(下)第五单元,可以看作是前面单元的继续与深化。不同的是,本单元学习主张“横看成岭侧成峰”,要求我们能够对文学作品做出“多元解读”,秀出个性化的感悟。在进行“多元解读”时,我们该注意什么呢?
首先,“多元解读”要“缘根而发”。
这里所说的“根”,系指特定的文本。文本是阅读的起点,是学习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有效地解读文本。面对某一文学作品,要想做到“多元解读”,我们首先必须在其文字的丛林中“穿行”,将其读懂、读透。比如,课文《雪》是一篇散文诗,鲁迅运用了象征手法,表意隐晦。我们应反复揣摩其中的三个意象,分析其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并借助相关的背景资料,“知人论世”,努力读懂其表达的意蕴,从而为“多元解读”奠基。
其次,“多元解读”要“有章可循”。
所谓“有章可循”,是指对于一篇文学作品,我们要把握解读的基本途径——一般可从内容、主旨、手法、语言等角度切入。比如,课文《〈雪〉四人谈》中,四位作家切入解读的角度是迥然不同的:王蒙选择的是该散文诗的阅读方法,黄蓓佳选择的是该散文诗的表意(主题),斯妤选择的是该散文诗的语言风格,而李允经选择的则是该散文诗的创作手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应特别留意文本的“空白点”,以便寻求新的发现,言人之未言。
最后,“多元解读”要“避免越界”。
“多元解读”主张“多元”,但并非没有边际,而是有一个界限,这就是作品本身固有的限定性。尽管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一千个哈姆雷特”总还是莎士比亚所描写的哈姆雷特的反映。比如,《〈雪〉四人谈》中,四位作家虽然解读的角度有异,但其实他们对于《雪》也有共识,那就是《雪》通过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进行描绘,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情绪,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这就启发我们,多元解读时,一定要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二、 “盘点语文”不说再见
三年的初中语文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在这“历史性”的时刻,回顾与展望成为我们心中别样的情愫。基于此,编者特意设置了“我心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我们作“盘点”。对于这一项特别有意义的活动,建议大家从下述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总结语文。回首初中三年语文学习之旅,我们抛洒一路汗水,亦收获一路欢歌。站在初中语文学习的终点,我们可以按照课本上编者列出的22项指标,逐一进行评估和分析,对照初中语文学习目标,总结出自己语文学习的得与失。
第二,感悟语文。从小学至今,语文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对于这一学科,我们有太多的认识和体会。在9年的语文学习历程即将画上句号之际,我们可以把自己心中对语文学科的回味与思考表达出来,不妨写得“煽情”一点,将其呈现于日记本或练笔本上。
第三,憧憬语文。“盘点语文”的目的绝非是让我们跟语文说再见,而是为了更好地憧憬:一是憧憬即将到来的中考,语文学科能考出一个灿烂的分数;二是憧憬升入高中之后,语文学习能够顺畅衔接;三是憧憬未来的生活中,能够以“大语文”的眼光对待一切,将语文学习的触觉延伸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