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及试题演练

2015-09-10 07:22李传鹏
课外语文·中 2015年1期
关键词:圈画好学颜回

李传鹏

文言文,一直是学生感到害怕的一部分考试内容,关于课内文言文,只要学生肯下功夫,多读多记,一般都能解决问题,关键是课外文言文,有些学生是“谈虎色变”,还没仔细看已是怕上心头,其实课外文言文只是课内文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笔者就做课外文言文谈以下几点:

一、阅读文本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对于课外文言文更是离不了“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由易到难,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地把握文本,领悟主旨,并从中获得启示。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许多同学在阅读中急急忙忙,囫囵吞枣,抓到题目,再回头看文本,找答案。事实上这样做只能是事倍功半,既浪费时间,又抓不到要点。所以,拿到一篇课外文言文,可以先进行整体的速读,感知全文内容。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可采用默读或散读的方式,快速了解短文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基本情节和结局等,从而达到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目的。

2.精读语句,正确停顿

面对一篇陌生的文言文,许多同学缺乏耐心来疏通文本内容。尤其是一些语句内的停顿往往被忽略了,从而造成阅读的障碍或歧义。如何正确处理停顿?当然首推朗读。采用一定的朗读方法反复朗读,感受恰当而必要的句读,理清句子内部的层次和关系,从而深入了解文意。

3.品读细节,把握人物

课外文言文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同学们要注意品读这些细节,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

二、圈画文本

前面提到阅读中要整体把握,这是针对短文的大致意思。要准确理解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局部和细节也是不容忽视的,甚至一些看似平淡的叙述性语句也不能马虎,否则会出现理解的偏差。基于此,同学们在短文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圈画工作,可使阅读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关注注释,圈画适当

课外文言文一般会给同学们以下几类注释:人名注释,地名介绍,时间提示,疑难字、词、句解释,等等,通过这些来帮助同学们疏通文意,理解主旨。但同学们往往在阅读中迅速浏览,一晃而过,等到语意理解不清,再返回重新参照注释。这样一来,时间也浪费了。与其这样,不如及早圈画,为疏通文意、理清人物关系早作准备。

2.关注人物,圈画言行

课外文言文中人物不多,关系也较简单,但由于是文言,所以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而且文虽短,意却深,主旨的揭示往往比较含蓄。因此,在默读、朗读等的基础上,要注意理清人物关系,分清主次人物。然后,针对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适当的圈画;并且针对圈画内容思考人物发出言行的理由、目的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或后果,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为人。

3.关注议论,圈画中心

有些短文在故事情节结束后会出现一些议论性的语句,有反问语气的,有感叹语气的,有评论语气的,等等。圈画这样的语句,可以更好地帮助同学们感悟文章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疏通文本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思想内容,对于短文中出现(注释中未出现)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也要学会用适当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疏通文意,为把握人物、感悟中心服务。

1.掌握关键字、词的含义

文言文中需要初中同学们掌握的字、词并不特别疑难,只是有些同学会由于缺乏正确的方法而缺少自信,还未尝试,首先就畏难而退了。实际上掌握一定的方法,理解并非难事。

首先,平时要注意进行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也就是将课内所学的关键实词的含义充分掌握,然后熟练地运用到课外文言文中。如常见的“使”、“为”、“去”、“易”等的几种常用意义要熟记于心,碰到具体语句选择适合的意义。还比如常见的一些通假字,也要了然于胸。

其次,要学会采用双音节词来解释单音节词。这种方法可能会出现一个单音节词可用多个不同意义的双音节词来解释,并结合具体语境或前后文关系,选择一个合适的词。

再次,注意文中词性的转换。虽然初中阶段并不强调同学们掌握文言文的词性,但同学们对此要有意识。如名词转换为动词,形容词转换为动词,名词转换为状语等。了解词性的转换,对于更好地疏通文意还是很有必要的。

2.积累特殊的文言句式

字、词的含义理解了,并不代表同学们就能顺畅地疏通文意了,还要进行句子解释的指导。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同学们熟练掌握,句意的疏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首先,同学们要熟悉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标志。如

判断句:用于表示判断的词常有“……者,……也”、“……者”、“……也”等。

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何、安、焉)等,疑问语气词(乎、耶、邪)等。

被动句:被动词(于、为、为……所)等。

否定句:否定词(不、未、非、无、否)等。

其他还有“乃”、 “为”、“非”、“悉”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其次,学会调整倒装的成分。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数量词后置等,让同学们学会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再次,养成主动补充省略成分的习惯。如有些语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量词省略等,教师要指导同学们联系上下文,作出恰当的补充,使句子意思完整。

【试题演练】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回年二十九,发尽白(    )

(2)弟子孰为好学  (    )

(3)今也则亡(    )

(4)不贰过(    )

2.请你选出与下面例句相同句式的一项(   )

例句: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A.孔子哭之恸。

B.不幸短命死矣。

C.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D.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3.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4.颜回勤奋好学具体表现在哪方面呢?请用原文回答。

5.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请你写出四个典故名称。

【参考答案】1.(1)全部;全都(2)喜好,爱好(3)通“无”,没有(4)错误 2.C 3.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4.不迁怒,不贰过。5.示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程门立雪。

译文: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白了,死得很早。孔子哭得很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命短而死,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不识自家

曩有愚者,常于户外县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曩有愚者(   )

(2)常于户外县履为志(   )

(3)至薄暮,愚者归(   )

(4)吾家徙乎(   )

2.请你选出下面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   )

A.常于户外县履为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是汝家,何不入?

诲汝知之乎。

C.至薄暮,愚者归。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D.一日出户,及午。

吾日三省吾身。

3.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妻曰:“汝何以不识吾?”

4.本文的题目“不识自家”这个成语,请你解释其含义。

5.这篇文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参考答案】1.(1)从前(2)悬挂(3)临近(4)搬迁 2.B 3.妻子说:“你难道不认识我了?”4.形容极度愚昧,不会灵活转化的人。5.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相信教条,墨守成规。要灵活多变,善于变通,讽刺了那些只迷信教条而不求实际,死板教条的人。

译文:从前有个愚蠢的人,经常在门外悬挂鞋子作为标志。一天他出门,到了中午,忽然下起暴雨。他的妻子把鞋子收了进来。到了接近傍晚的时候,他回到家,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问:“我家搬走了吗?”他来回走动却不进去。他的妻子看见了他,说:“这是你的家,为什么不进屋呢?”愚蠢的人说:“门口没有挂鞋子,这就不是我家。”妻子说:“你难道不认识我了?”愚蠢的人仔细察看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牧童逮狼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蒲松龄《 聊斋志异》)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谋分捉之(    )

(2)相去数十步(    )

(3)乃舍此趋彼(    )

(4)号抓如前状(    )

2.请你选出下面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   )

A.狼闻声四顾。

顾野有麦场。

B.相去数十步。

西蜀之去南海。

C.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绝多生怪柏。

D.乃舍此趋彼。

便舍船,从口入。

3.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4.牧童采用什么方法逮住了小狼?用自己的话回答。

5.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参考答案】1.(1)谋划,商量(2)相距(3)快速跑(4)样子  2.B  3. 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让小狼大声嚎叫。4.在树上交替让小狼嚎叫,以至于使母狼在两树间来回奔波,心急气竭而死。5.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而且不要轻易被别人欺骗;要敢于用智慧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也体现了牧童的残忍和狼的母爱。

译文:有两个牧童进山到狼窝,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打算分别捉它们,两人分别爬上一棵树,相距数十步。不一会儿,大狼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心里非常慌张。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爪、耳朵,特意让它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抬头看,愤怒地跑到树下又叫又抓。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让小狼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四处张望,才看见小狼,于是离开这棵树,快速跑到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前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嚎叫,大狼又转身扑过去。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渐渐慢了,声音渐渐小了,然后大狼奄奄一息,僵直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于是从树上下来看,它已经断气了。

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琊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选自《后汉书·承宫传》)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   )

(2)授诸生数百人

(    )

(3)见而欲笞之(    )

(4)为人牧猪(    )

2.请你选出与下面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见而欲笞之。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C.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

D.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3.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4.阅读文章,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承宫的性格特点。

5.读完本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1.(1)懂得(2)所有的(3)用竹鞭打(4)放牧  2.C  3.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就精通了这本经书。4.好学、认真、勤奋。5.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想要收获,必须付出;好好学习,珍惜学习机会,等等。

译文:承宫,琅琊姑幕人,幼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有上百名学生。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而(一心一意地)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前往去向承宫索要(他的猪)。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就精通了这本经书。

猜你喜欢
圈画好学颜回
颜回偷食
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在“圈画”中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读练结合感悟精彩
颜回之乐
担心等
注重方法渗透培养阅读能力
打好学文言文的基础(二)
颜回之乐
三八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