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知识树”,优化语文教学

2015-09-10 07:22李旭娜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

李旭娜

[摘 要]“知识树”是一个层级式知识图,它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把“知识树”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达到帮助学生整合单元内容、概括文本内容、促进读写结合等多方面的作用,进而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知识树 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40

“语文知识树”是在20世纪70年代魏书生先生创立的一种学习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用“知识树”,有助于学生尽快梳理出文章的结构框架,整理信息,抓住要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巧用“知识树”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巧用“知识树”,整合单元内容

人教版教材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单元编排的。在课堂教学时,如果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起抓”,最终的结果就是“水过地皮湿”,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好。因此,课堂就需要一个抓手,有条主线。此时,“知识树”就是个最好的选择。它可以把课堂所要学的知识有效地串联起来,使教学目标明确、内容清晰,从而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编者分别选编了《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族人》四篇文章。从单元编排特点来看,这些文章都是围绕着祖国各地的民风民俗方面来展开的。在教学时,笔者就充分运用了“知识树”直观性强的特点,让学生以各地区为“主线”,以民风民俗为“抓手”,积极引导他们对各篇文章所介绍的知识进行整合。这样设计,一方面可以使整个课堂脉络清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另一方面,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他们提纲挈领地把握单元知识,从整体上整合文本内容。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许多单元的文章都具有内容相似、题材相近等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积极抓住主干,让学生去完善,去添枝加叶。这样教学具有创新性,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巧用“知识树”,概括文本内容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文本具有不同的个性。在教学时,对某些文本教师如果能够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挖掘、解读,就会发现不一样的精彩,这是文本特有的个性特点。如果能够巧用“知识树”来解读文本,那么课堂教学将会显得百花齐放,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收获。

如,人教版的《詹天佑》一课的开头,就直接告诉了我们“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在教学时,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詹天佑有更加清楚客观的认识呢?我们同样可以借助“知识树”来解决。首先,以詹天佑为大树;然后以“杰出”与“爱国”为枝干;最后,再让学生通过细读课文,给“杰出”与“爱国”添枝加叶,完善“知识树”。这样,学生从詹天佑设计路线的选择中提炼出他杰出才能的词语,又从时代背景中总结出体现詹天佑爱国的方面。学生根据“知识树”,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细细挖掘,揣摩体会,演绎了阅读教学的无限精彩。

由上述教学课例可以看出,“知识树”就目的性而言,就是一种总结、一种概况。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引领学生完善和生成“知识树”的过程中,概括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让文本阅读充满个性色彩。

三、巧用“知识树”,促进读写结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处理好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如何才能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教师可以把“知识树”引入课堂,让学生画两棵树,一棵是以单元主题为主的“知识树”,另一棵是以写作方法为主线的“知识树”;最后,把“两棵树”合二为一,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双赢。

如,人教版《燕子》一课,作者对燕子的描写有许多独到之处,值得学生模仿学习。在教学时,我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绘制“知识树”,并且想想自己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领会了什么。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有的学生从燕子的外形以及燕子的活动特点等方面进行绘制;有的学生从燕子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来绘制……通过绘制“知识树”,学生对如何描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有了更进一层的理解认识。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根据教材的特点,通过绘制“知识树”,引导学生从阅读走向写作。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把阅读和写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巧用“知识树”来发展学生的思维,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嘻游课堂
嘻游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