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爱梅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多元对话,但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一些认知偏差,导致师生互动出现重单极轻多元、重形式轻内容、重频度轻效率等现象。教师要采取适当措施,矫正师生对话方向,构建课堂教学新秩序。
[关键词]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 对话 交流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3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由于对新课改存在一些模糊认知,语文课堂中师生对话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这使得课堂教学出现疲惫的现象。如何尽快实现纠偏,提升对话实效,这已经成为语文教师需要直面的重要课题。
一、消除表面平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新课改之后,教师由过去的课堂教学主宰者向教学引导者、服务者转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还不能真正放下架子,使师生对话的单极特征明显存在。其实,师生对话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原则之上。这要求教师采取多种措施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与教师一起质疑、讨论、分析、归结,展开多视角探索,达成认知共识。所谓平等对话,是指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平等权利,包括阅读权、发言权、质疑权、评价权、训练权等。教师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探索中行使自己的权利,与教师进行思想交流,这对提升课堂教学品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学习《早》一文时,一位教师这样设计师生对话:教师提出阅读思考问题,由学生同桌讨论解决;最后由学生提出问题让教师来回答。因为有让教师回答的环节,学生对此充满兴趣,希望能够设计出含金量更高的问题。提问开始,教师抛出问题:“鲁迅迟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因为鲁迅要照顾生病的父亲。”学生提出问题:“当你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时会想到什么呢?”教师回答:“鲁迅先生能够成为中国的大文豪,与其年少时刻苦学习分不开。少年鲁迅就有一颗执著追求的心,这也为其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师生互相提问,这本身体现的就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既然教师需要实现身份转型,就需要将对话落实在具体的教学之中,让学生享有提问的权利,这无疑促进了教与学和谐关系的建立。
二、淡化固化形式,提升互动交流维度
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是教学常态。但由于对师生对话缺乏科学的认知,一些教师往往注重对话的形式而轻视对话的内容。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泛问学生泛答,课堂内气氛热烈,但对话没有深度,见不到真效果,这样的对话就失去了意义。还有的教师喜欢搞多种形式的对话,如师生座谈、讨论、辩论、咨询、调查等。这些活动中都有师生互动,可互动的内容被淡化。这势必给学生传递错误的信息。因此,教师要注意淡化对话形式,多从对话内容上做文章,将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文本最核心的内容当成师生对话的话题。只有这样,师生对话才会高效。
如,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文,“金字塔到底是怎么建造起来的”这个问题很有讨论的价值。教师先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然后提出讨论问题:“当时建筑条件非常简陋,没有起重机,这些巨石是如何搬运上去的呢?”学生开始热烈讨论。教师巡视,并不时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有学生问教师:“老师,你说这石头是不是靠堆土的方式弄上去的呢?”教师说:“有很多人是这样认为的。我感觉应该还有其他的方式,即便就是这种方式,也还有个科学操作的问题,相信大家都能够想出来。”教师随时参与到小组讨论中,这自然淡化了师生对话的形式。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未必强调要什么样的形式。最简单的对话可能要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来得更有实效性。
三、降低对话频度,拓宽关注互动覆盖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对话,但对话并非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唯一形式。如果教师从过去的“满堂灌”走向现代的“满堂问”,问题不断,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跟不上,导致兴趣大大降低。这样的对话活动无疑是失败的。教学需要对话,而且是有实质内容的对话,特别是对学困生。教师要通过对话倾注更多的关爱和关心,帮助学困生尽快走出困境。
在学习《月光启蒙》时,一位教师在课堂互动时,提出三个思考问题:①看到课文中的插图,你想到了什么?②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这是为什么呢?③在你看来,这位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开始阅读文本,并展开小组讨论。教师开始指名回答。第一个问题,教师找了5个学生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教师叫了6个学生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教师找了9个学生回答。在具体操作时,由于学生答案大多雷同,教师便开始了“满堂问”。很显然,教师与学生对话有过频之嫌,而且这样的问答式对话,其程度较低,师生对话演变成教师询问,对话本质开始变味。
在对话中,教师要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多元对话交流,以提升师生的互动品质,并通过对话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提高教学实效。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