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辉慧
解读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抓手。面对相同的教材、文本,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解读因其深浅度的不同,也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课堂和相异的课程。
1.明线相牵,相得益彰
苏教版教材,练习中的读读背背成为其编写教材中一个鲜明的特点。读读背背中,那些四字词语,以韵文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学生的诵读与背诵。然而,如果就词论词,让词以词的方式呈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理解每个词的基础上诵读、积累,虽说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一般规律,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免会觉得琐碎。
循着教材编者之线,可以发现,读读背背中,每一单元的词语,其实都是有主题的;有的主题,还与教材中这一单元的文本有着重要的联系。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在学习了阅读文本《开天辟地》之后,那一单元练习的读读背背中,安排了“混沌不分、昏天黑地、大刀阔斧、开天辟地、与日俱增、顶天立地、变化万端、改天换地”等词语,教材上还配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画面。细心的教师已经发现,这里的读读背背内容,八个词语,就将一个神话故事、将阅读教材中篇幅很长的文本,浓缩成32个汉字。所以在阅读教学时,在精读文本中,学习到每一个部分,适时地用上这些词语来概括,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也是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意思的很好抓手。《开天辟地》这个神话故事,可以分成“混沌不分,昏天黑地;大刀阔斧,开天辟地;与日俱增,顶天立地;变化万端,改天换地”四个部分,学生也就能很清晰地理解了。
由此可见,编者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在文本与练习之间,设计了一条看得见的线。在解读教材之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循着这条线,适时地顺藤摸瓜,就能相得益彰,收获美丽。
2.暗线相随,左右逢源
如果说文本与词语之间的明线在进行教材解读时很容易发现,那些隐藏在教材中的暗线,则需要发现的眼睛,深入地触碰才能找寻。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三下练习6中,安排了一个“想想做做”的内容:“按要求调查、填表,然后向大家口头汇报调查结果,并说说你对学校今后绿化的建议。”然后,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填上“学校树木总棵数、落叶树棵数、常青树棵数、落叶树品种名称和数目、常青树品种名称和数目、花草品种名称和数目(包括盆花)”。
记得那个中午,学生在接受这个任务之后,像快乐的小鸟飞翔在校园的各个花坛里。没想到,统计校园内花草树木的事情,还在后面的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响应。那是练习7,“处处留心”中安排了“这是五种花名,先认一认,再连线”“下面是两则谜语,读一读,你能猜出是什么花吗?遇到生字可以查查字典”“用几句话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让同学们猜猜它是什么花”的练习。
意外的是,在完成“用几句话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但不要写出花名),让同学们猜猜它是什么花”这一练习时,分组讨论中,很多小组都说到了练习6中调查学校绿化时出现的植物。
很是庆幸,将调查校园绿化这一看似与语文学科不搭边的内容,认真地组织学生完成了。正是在调查过程中,让孩子们认识了更多的植物,走近了更多的植物,了解了更多的植物,才使他们在面对编写植物谜语时,眼中有植物的形,心中有植物的影,口中有植物的知识,将这些知识以语文的形式、谜语的形态呈现出来,这正是培养孩子们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窗口。
3.散点相连,点面结合
无数的点连成美丽的线,线是由无数的点形成的。数学的术语,在语文学科中似乎不相干。其实,蕴藏在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看似不相干的点,将这些点连起来,美丽的线条也就会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苏教版三下教材练习1中,口语交际安排了聊聊春节的内容。题目是这样的:“今年春节,你是怎么过的?讲绐大家听一听。也可以讲讲春节的有关习俗。”无独有偶,在练习2的读读背背部分,教材中安排了古诗《清明》。而在本册教材的习作5中,安排了这样的题目:“端午节快到了,请你选用以上材料,为黑板报写一篇介绍端午的短文。可以介绍端午的来历,这一天为什么要赛龙舟、吃粽子,也可以专门介绍你们当地端午的风俗。”教材中,还提供了端午的资料,配以龙舟、粽子等图案。初看,口语交际、读读背背、习作,这三个语文教学中不同的主题,似乎要求也不同,具体训练学生语文素养的维度也不同。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完成口语交际、读读背背、习作等具体的分类目标之外,是否还应该将这些分散在教材不同之处的相似的点,串起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线呢?
4.同点相聚,绘出精彩
不同的年段有着不同的语文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中年级而言,写一段话是重点。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曾上过一节三年级的习作课。课的流程如下。
薛老师先告诉学生,要学会将一段话浓缩成一句话的本领,并且板书:一段话——一句话。
然后,他开始读语段,让学生听。再让学生说说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
学生都很聪明,知道这三个语段都是总分结构,第一句都是总起句,也就是中心句。在感悟、理解,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段积累的基础上,薛老师马上出示了“雨越下越大”这一总起句,让学生说说雨怎样越下越大。屋顶上的雨、屋檐上的雨、地面上的雨、小路上的雨、草地上的雨、操场上的雨……让学生通过练说明白,写雨越下越大,要按一定的顺序,还可以通过看、听、想等策略来写具体。
最后出示一幅面面暴雨中,一个漂亮的女子,为一个残疾的乞讨者撑伞。
先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画面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们将画面往前推,乞讨者是如何在雨中匍匐前进、漂亮女子是怎样发现并为他撑伞的。然后引导学生将画面往后推,想象故事的结局。最后,让学生们为这篇文章起个题目:爱心伞、雨中、雨中的花朵、雨中的“太阳”、那把伞……
这堂课,薛老师就是在解读教材时,将这册教材中出现的总分结构的语段归纳在一起,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总分结构、中心句、按一定顺序写等。然后结合这一重点,设计“雨越下越大”这一中心句,让孩子们写总分结构的语段。最后,再通过画面,使语段“长大”,扩充成一篇作文,可谓匠心独运。当然,前提是对教材的解读到位,对重点难点的精准把握。
一千个教者就有一千个解读教材的方法。然而,抓住教材中的线,或许是解读教材的一个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