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馨漪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朗读将文字有声化,能激发美感,感悟作品;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语文教学取得较大的收获。要落实朗读教育的行动必须有一定的技巧与方法。
一、动情范读,奠定情调
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一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如果教师能经常给学生规范的、动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得到熏陶,且能不断地提高读书的兴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教学《荷花》一文,讲到作者看到满池的荷花,深深陶醉其中时,学生可能无法体会那风吹来、风过了的意境美。此时可让学生轻轻闭上双眼,听教师配乐范读,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把荷花动与静的美娓娓道来,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
此外,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在听老师范读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况与老师作比较。凶此,教师动情的范读可以激发起他们要向老师学习的愿望,让他们主动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对课文朗读水平的审美标准有感性的体会。同时,范读还是创设情境氛围的最直接的手段,它可以化呆板的白纸黑字为声色丰盈的画面,为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提供契机。凶此,教师高水平的范读不仅可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更能奠定情调,让学生透过教师的范读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并引发共鸣。
二、探究自读,培养语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他们进入情境对课文产生浓浓兴趣后,教师应给予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接触文本,并在引导之下先自主将课文读通读顺,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语速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情感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感情、意境,甚至所谓的“话中之话”等,从而收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进行自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知道海底原来不仅有动物,还有许多有意思的植物、矿物,海底动物的声音各不相同,活动各有特色,而海底的植物不论颜色还是形态差异都很大。这样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学生对这奇妙的海底世界便产生了浓浓的兴趣,在此情感基调下让学生再回到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次情感。
三、动笔默读,感悟内涵
读,当与思并行。语文的要务是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人文情感的熏陶。要达到这一日的,静思默读是不可少的。学生只有静下心来默读文本,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对文本做出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如在《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作者不知道母亲有多重,抱母亲时用力过大以至于差点摔倒,护士见了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责怪”这一关键词进行默读揣摩,思考为什么不用“责备”或“埋怨”。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中反复默读,细细品评,体会出护士语言中对母亲的关爱之情。
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可以促使他们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如《“番茄太阳”》一文,在“默读全文,圈画有关字词,思考明明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能通过“圈画批注”来“潜心会文”,体会到明明乐观开朗、聪明善良等美好的品质。
静心默读,能锤炼学生的阅读品质、思维品质,静静地阅读能使学生的思维更趋深刻,更趋严谨。有了思维品质的阅读课堂,才具有厚度与深度,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生活的质量。
四、想象赏读,张扬个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赏读”,张扬个性。如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杂草、小稻秧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语调,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这样的朗读指导既能使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又能使他们心领神会地读出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形神兼备。
五、有感齐读,升华认识
齐读是整体艺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集体行动,“心拍”必须一致。“心拍”齐了,声音、节奏、语速、重音才能和谐一致。在有感情地齐声朗读中学生们能大大加强集体凝聚力,深刻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情感凶齐读而丰富,认识因齐读而升华,高亢低沉、悠扬婉转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如一曲发白内心的动听的合唱,震撼人心。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安塞腰鼓》《我们爱你啊,中国》等课文时,无须多言,凝聚全班力量的齐读能够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感受那份雄伟壮丽、那份大气磅礴,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日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用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朗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司其职,各尽所能,达到“书味在胸中”的境界,那么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将充溢琅琅书声,也将凶朗读而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