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铁芳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初识人物
(课件展示:李时珍画像、郭沫若题词“医中之圣”“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1956年,我国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经为李时珍的墓题词,开头的四个字就是“医中之圣”,医生中圣人级的人物。题词的最后一句是:“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郭沫若给予李时珍极高的评价。李时珍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他是通过怎样的努力一步一步地攀登到祖国医学界的最高峰的呢?今天,我们随着课文,一起走进他寻访药材途中的一个小故事,一起走进李时珍夜宿古寺的那一夜。
设计意图:引用——树立人物的高大形象
选用郭沫若为李时珍的墓题词的开头和结尾两句话,让李时珍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高大起来,深深地根植在学生的内心深处。
二、自主读文,感受一夜
那一夜是怎样的一夜?请你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用心感受。读完后,冉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想用什么词语?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艰苦 认真
设计意图:浓缩——在概括训练中整体感知课文的主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文学创作中,认识、情感、思维以及想象是合一的,阅读者应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凶此,这一环节把长文读短,旨在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另一方面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
三、在“吃点苦”中,感受艰苦历程
对于这一夜,我们都感受到了艰苦,而李时珍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
出示:“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同学们,李时珍为修订《本草纲目》,吃的只是一点苦吗?他所说的“吃点苦”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苦呢?请你自由品读课文,画出能让你感受到艰苦的词句,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品读课文后交流学习感悟。
1.路途艰苦
出示语段:“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
抓住“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好几个月”进行理解,引导学生想象:“餐”“饮”什么?体会李时珍所到的地方之多,所走的时间之长。
补充材料:李时珍走遍了出产药材的名山,他到过江苏的茅山、湖北的武当山、江西的庐山、安徽的黄山、河南的云台山。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程一万多里。
读了这段材料,你除了感受到一路奔波之苦之外,还有什么更深的体会?
(荒山野岭、路途艰险、采药时会有生命危险)
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烈日当空,骄阳似火,他——饥餐渴饮,晓行夜宿:
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他一一( );
寒风呼啸,大雪纷飞,他依然是——( )。
崎岖不平的山路上留下了他的脚印,荒山野岭中留下了他的身影。李时珍跋山涉水,身临峰谷,明明吃尽了千辛万苦,他却说——
出示:“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设计意图:激活文字——在想象中获得情感体验
叶澜教授曾这样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了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那么,想象便是这“生命的涌动”过程中最强大的推动力。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体验,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创造,去延伸,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内涵。
2.住宿艰苦
出示语段:“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李时珍说:‘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庞宪从行囊里拿出笔墨砚台,又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
读着上面的几段文字,你从哪些字词感受到住宿的艰苦?
引导学生抓住“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长满了青苔、厚厚的、露天的屋顶、几块砖垒成桌子”等重点词语,体会古寺的摇摇欲坠、破败不堪,住宿环境的恶劣和T作条件的艰苦。
一心察访药材,一路奔波,一路疲惫,推门看见的却是满眼的破破烂烂,如果是你,你的心情如何?
再想想家里有( ),有( ),有( ),你说住的条件能比吗?
出示:“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
但李时珍坚信:“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设计意图:咬文嚼字——在对比中体悟语言色彩
这一环节以读为主,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长满了青苔”“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露天的屋顶”“几块砖垒成桌子”“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等词句来体会这是一座荒凉、阴暗潮湿、破败的古寺,感受条件的艰苦。然后把住古寺与住家里进行对比,进一步感受到察访药材的艰辛。抓住关键词,就是抓住了细节,在让词语的内涵丰富起来的同时,文本的内涵也就立体、丰润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3.吃喝艰苦
出示:“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一个“啃”字,你“啃”出了什么?(干粮的硬、难以下咽、没有营养……)
无数个日日夜夜,他们都喝的是泉水,啃的是干粮,有时好几天都不下山,你说这日子苦吗?可李时珍却笑着说——
出示:“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四、在“吃点苦”中,树立人物形象
李时珍35岁断然决定,不惜一切重新编写《本草纲目》。在寻访药材的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翻山越岭,访医采药,到现在已经快50岁了,这样长期在外奔波已经快15年了!他挺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日子,是什么让他那么执着,那么坚持呢?
学生交流。
补充资料:李时珍24岁开始行医。在行医的过程中,李时珍发现,前人所作的药典《本草纲目》并不完全可靠,有些分类不清,有些记录的药效不准,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该多么危险啊!于是35岁的李时珍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重新修订《本草纲目》。
读了这段材料,你有哪些想法?
正是为了万民得福,李时珍才不怕吃苦,甘愿吃苦,值得吃苦!
设计意图:补充材料一一在补白中升华人物形象
这一环节补充的材料,让学生不仅了解了李时珍察访药材的原因,而且体会到了李时珍的那种决心,真正领悟到李时珍说的“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句话的含义,同时李时珍的形象和学生对他的情感都得到了升华。
【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搜集李时珍的小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
艰苦 甘愿吃苦 认真
小结:本篇课文写李时珍夜宿古寺,字里行间都突出了一个“苦”字,行路苦,住宿苦,饮食苦,工作苦,因此在设计本教学环节时,就紧扣“艰苦”两字,对课文进行有效的整合。同时紧紧围绕“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句话,引导学生到课文中去找找描写“苦”的句子或段落,进行反复朗读感悟。这样通过李时珍所说的“吃点苦”与实际吃的苦的对比,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从而突显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这样教学,打乱了原来的课文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重点的、有价值的归纳出来进行品读感悟,从而节省了时间,实现了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