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才林
[摘 要]学生作为独特的生命个体,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注重亲身体验,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式,因势利导,引发思考,才能帮助学生更加迅速地理解语文知识,促进学生高效地开展学习活动,打造一个充满灵性与精彩的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内容 真实感受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54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历来都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总指挥,学生通常是在教师的指挥下完成学习任务。从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然而,这种看似完美无缺的课堂恰恰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少了一些精彩,缺了几分灵性。所以,语文课堂需要注重学生的真实感受。
一、重视激发学生的真实感受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系统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只有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才标志着他们真正参与学习了,学习活动才能得以顺利开展,而这种真实的课堂也才是真正闪耀着灵性的课堂。
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走,我们去植树》一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借助简单直接的课堂对话方式激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为课文内容的理解奠定了基础。教师首先问:“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先了解一下大家谁参加过植树?”结果班上只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举起了手。教师继续引导:“非常好!谁能和同学、老师分享一下自己植树的经历呢?说一说自己的植树感受。”由于大部分学生亲身参与过植树,基本上都可以说出植树的过程。但在談到自身的感受时,却各不相同。有学生说植树十分简单,小树就像是自己,经历风雨才会慢慢长大。有的说植树很累,但是很值得,因为植树可以美化我们的环境。学生在问题的激发下,积极思考,对植树产生了不同的感受。教师点评说:“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大家还想不想植树呢?”学生们响亮地回答:“想!”教师出示课题《走,我们去植树》,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课本。
由此看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始,就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语文课堂在动态生成中多一些精彩。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
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渴望被尊重,而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三顾茅庐》一课时,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对课文内容形成了整体感知。在学生完成阅读之后,教师说:“同学们,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回答:“刘备三次请诸葛亮的故事。”“谁能具体说一说自己读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呢?”有学生说:“刘备很爱惜人才,所以才三次去请诸葛亮。”有学生说:“诸葛亮有才华,刘备才会放下架子去请他。”有学生说:“有才华的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还有学生说:“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业需要有宽阔的胸怀,就像刘备那样。”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这是他们通过阅读故事产生的真实感受。教师对于学生的观点给予肯定:“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虽然观点不一样,但说明大家都思考问题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详细分析课文,验证一下自己的观点是不是有道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经常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打造出一个高效且不失精彩的课堂。
三、科学引导学生的真实感受
教学活动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性特征不同,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突发情况。教师只有科学引导,才能让课堂变得精彩。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先回忆并分享在日常生活中母亲与自己相处的小事。有学生说:“我妈妈工作非常忙,平常很少有时间陪我。”有的说:“平常妈妈对我要求很严格,做错一点事就会被批评,甚至被打。”学生们说的都是事实,表达的也是内心真实的感受。教师面对这种情况,及时地引导:“我非常理解同学们的感受,可能有些家长的做法不可取,但我相信你们的妈妈都是爱你们的。要体谅妈妈的忙碌,感激妈妈的严格要求,用心感受妈妈的爱,并且去爱自己的妈妈。下面我们跟着课文来学习怎么去爱自己的妈妈。”在学习完本课之后,很多学生对妈妈多了一分理解和关爱。
由此看来,教师只有在课堂上灵活应变,围绕着教学目标,科学引导,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让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真实感受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是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前提。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需要重视学生的真实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达到教师“想教”与学生“想学”的和谐统一,还给学生一个充满灵性与精彩的课堂。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