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挑战

2015-09-10 07:22蒋高华王富瑶杨舜伊
考试周刊 2015年101期
关键词:学生管理慕课高职教育

蒋高华 王富瑶 杨舜伊

摘 要: “慕课”正日益受到教育界及全社会的关注,并引发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新一轮发展。职业院校又该如何面对慕课带来的冲击呢?它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管理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本文通过分析慕课的特点,对职业院校在面对逐渐发展的慕课时如何有效实现高职学生管理方式做了尝试。

关键词: 慕课 高职教育 学生管理

自2013年5月份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等报刊纷纷在显著位置介绍了“慕课”(MOOCs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缩写)的来临和影响,国内许多一流大学也纷纷宣布加盟美国大规模在线课程的三大平台。一瞬间,“慕课”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潮冲击高等学校,冲击学生,也冲击教师。如何在“慕课”教育下管理高职院校学生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崭新课题。

一、“慕课”教育的特点

“慕课”就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中国许多人喜欢称之为“慕课”,它之所以会有这个名字,除了谐音的因素之外,也因为课程大多来自世界的顶级高校,注册之后就可以随时随地地体验名校教学,让人羡慕。也有人把它称为“幕课”,因为它是在屏幕上呈现出来的课程,就像一幕一幕编排好的电影一样,内容丰富,精彩非常[1]。

在慕课中,授课老师和学生之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环境平台。根据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发布开课信息和定时发布教学视频和学习材料,并且发布作业。学生则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学习材料进行学习,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学生还可以在讨论区交流或者向老师提问。“慕课”主要特点:一是小视频教学。它较好地满足了当前学生的移动式、碎片化学习要求;二是效率与成本合理。慕课突破了时空限制,提高了学习效率、降低了学习成本,尤其是实现了高等教育的真正普及并促进了教育的公平;三是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优秀慕课资源的共享使得任何人均可选修顶尖大学的优质课程资源,同时可以实现国际化,提高高等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四是教学模式得到更新。翻转课堂教学、混合式教育等教学模式正在不断推进与落实;五是互动测试与反馈。这种评价体系的建立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较好地提升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六是创新学科、专业设置。“慕课”很好地满足了快速发展的社会对专业人才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慕课”在中国的发展,“慕课”的无空间、无地域的大量优质资源共享的优势将会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成为中国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2],“慕课”平台所提供的学习资源会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公平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面对慕课来袭

“慕课”对于我国职业教育而言,实现优质资源的跨时空无限共享就是解决职业教育公平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东西部办学水平差异大、优质资源稀缺,不同地域、不同学校提供的教育机会无论从量还是质上都是不均衡的。“慕课”的出现,为促进职业教育机会的充分和均等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它让我们看到了,教育不止于—个教师一块黑板而是可以更丰富地展现;而同学也不止于一个教室,可以来自世界各地;班级不止于一个具体数字,而是无上限的存在;而名校也不再远不可及,我们随时可以带着名师上路。所以慕课无疑是充满魅力的。可是作为一所高校,我们在面对一场变革的时候不应该受到盲目的从众心理蛊惑,而是应该冷静下来,充分地了解它的利弊之后,审慎地分析,这样才能做出正确选择。我们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结合实际提出以下实施办法。

(一)顶层设计。一是平台布局,要综合地域、专业及拥有优质资源的学校等因素,规划建设大型区域性“慕课”平台,调动各地区、各类学校的积极性并实现大范围整体覆盖;二是资源布局,要对各平台打造的课程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提高资源的优质性、丰富性与可选性;三是标准先行,通过试点建设比较成熟的“慕课”建设共性技术规范和各类资源建设标准,各平台统一依据共性技术规范和资源标准建设,确保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按照“逻辑集中、物理分散”的理念,建成能汇聚各级子平台及学校资源平台(端口)的分布式平台。

(二)课程品质。“慕课”体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吸引学习者始终坚持在线学习的最关键因素是课程资源的质量。因此,“慕课”课程的建设标准和审核机制的建立非常重要。要通过相应标准,指导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综合应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虚拟场景等信息和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进行艺术化制作,实现对课程教学各类信息的有层次的集成应用,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丰富性和可视性。

(三)制度保障。影响“慕课”持续发展的除课程品质外,就是学习成果的应用。教育行政部门要研究制定政策,把“慕课”的学习成果与学分银行、跨校学分互认、学历教育等有效衔接。社会对“慕课”学习的认同度是影响“慕课”生命力的重要因素。社会认同度的建立,一要靠“慕课”学习的质量,建立规范学习者学习的机制,对学习者学习前的注册,学习者参与讨论、作业、反馈、评价、考核等过程性评价,学习结束后的证书发放等都要进行具体规定;二要科学设计与“慕课”学习相关的学历制度,“慕课”的学分要与传统的学历教育学分融合。有些学者提出将“慕课”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融合,对一门课程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或者将部分课程由课堂教学转型为基于“慕课”的学习。就一个学校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应用。

三、慕课教育下的学生管理模式新探索

目前,包括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中国在内的十几个国家都在积极推进慕课的建设,都希望在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逐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应该意识到,慕课的冲击绝不仅仅是对眼前的教学模式的冲击,它会逐渐从课程、教育、学生管理等方面。需要国家、高校、教师共同关注慕课的冲击和影响,既需要国家从规划层面加强对教育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又需要学校从操作层面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管理进行更积极有效的探索。

虽然在我国许多高校都可以看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宣传口号,但真正表现在学生管理上依然是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为主要方式。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感受,学生的利益高于一切,考验着每个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影响着教师的职业水平[3]。

首先,“慕课”以学习者为中心,对学习者的自主认知、自控学习提出要求。学习者需要自己决定学习的时间、参与的方式与程度、学习的持续性等。显然,对于学龄较小、学习能力较弱、意志力不强的学习者是不适合的。总体看,“慕课”比较适合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强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其次,从“慕课”提供课程内容看,目前主要是通识类、专业基础类课程,对于操作性、个体性较强的课程,“慕课”的在线学习无法提供针对每个学习者的现场教学。

上述分析仅限于职业教育教学的微观层面,“慕课”的发展尚处于“小荷才露尖尖角”阶段。就本质而言,“慕课”是新技术与传统教学融合应用的一个成功实践,甚至可以成为现代职业教育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4]。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以下在慕课平台下推进柔性化管理在高职学生中的运用。

(一)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探索适合“慕课”下的管理模式。慕课的有效实施,学生学习相对不集中,给从事学生管理的老师带来难度,也可以说需要一种革命性的学生管理模式才行,这对学生管理队伍将是一个严峻挑战。学生管理队伍要在管理模式和方式上下工夫,找出一条适合的路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我们要转变学生管理思想观念,不能将原来的固定班级模式沿用下来。要充分利用慕课线上讨论、线下自学方式的特点,运用互联网的新模式(譬如建立QQ群、微信、新媒体等)综合管理。同时要加大人文关怀,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和学生平等交流,争取能够和每一位学生在线上交流谈心,这种形式可以克服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当面和老师交流的弊端。

其次针对职业教育中的五年制学生要特别注意管理模式的转变。他们相对年龄偏小,很多还处在青春的叛逆期,但是要充分利用他们接触新事物的兴趣大、速度快、愿意学的优点。很多五年制学生很喜欢玩电脑,大多数时间会沉迷于网络游戏。当然我们在开发慕课的时候可以充分考虑这部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针对他们的好动性设计一些他们喜欢的课程,这为学生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二)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校园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高职院校要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不仅要体现高等教育的校园文化,而且要根据学校的专业特点使校园文化具有职业特点,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校园文化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衍生出来,能够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学习和管理。信息化水平也要随着慕课的推行而加强提升。慕课的很多资源要求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这个时候网络运行速度要跟得上慕课课程体系的节奏,不能因为网速的问题出现卡机现象。因为这种情况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影响慕课的运行和实施,这点我们必须先行先试。

(三)健全学生管理评价体系。高职院校现有的学生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一种人性化、多元化、科学化,有利于高职学生成为高技能人才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建立一种较合理的评价体系。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主体打破单一主体的评价格局,在原有评价主体基础上引入企业第三方、班主任(或辅导员)、同学和学生本人。二是评价内容多面化,学生评价内容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学生的发展是综合的,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综合的、细化的,评价内容应该与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三是评价方法多样化,各种类型的评价应具有不同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周期,应遵循适时、适量、适度的基本原则,注重评价过程。四是评价标准层次化,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师的教学要因材施教,学生的学习应扬长避短。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应是多层次的。五是评价结果弹性化,让家长、老师和学生一起决定学生自身能力发展的取舍[5]。

(四)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评价增加人性化考核的比重。评价工作是由“人”开展的,评价结果直接作用于“人”。我们对学生管理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在评价过程中应引导教师对学生管理更多感情的投入,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建立科学、完善的学生管理体系需要不断地深化柔性管理在其中的运用,是一个慢慢摸索实践的过程,只有多吸取先进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制定出科学的管理体系,适应“慕课”下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杭行.职业教育如何面对慕课挑战[J].中文信息,2014(12):245-246.

[2]赵亚伟,李素芳,张静.“慕课”为高职院校教育拓宽新渠道[J].信息系统工程,2014(10):159-160.

[3]李晓东.“慕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14,27(2):89-92.

[4]王丹中.基于职业教育的多重视角探讨“慕课”的价值[J].教育与职业,2014(29):167-168.

[5]程子杰.试论高职学校学生管理的教师主体地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6):103-105.

猜你喜欢
学生管理慕课高职教育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