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军
化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化学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力求认识化学事物,获得有关化学知识、经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化学学习需要是化学学习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而兴趣则是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初三化学教师要努力培养和合理引导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乐趣的同时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化学科学素养。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合理引导和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努力把学生直觉兴趣转化为自觉兴趣
刚上初三,化学是一门新开课程。学生对化学课充满各种各样的期待,对有趣的实验现象和千变万化的化学事实可以说是兴趣盎然。有些学生只对感知到的化学事实感兴趣,并未产生了解实验现象产生原因的兴趣等。学生由于这一原因产生的兴趣属于直觉兴趣,直觉兴趣一般不易长久保持,稳定性比较差。如讲化学变化前先让学生观看“化学魔术”,如喷雾写字,看完这个魔术般的有趣实验后,学生一定会感到这个现象真奇妙,此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从化学角度思考、探究、讨论。尽快将学生直觉兴趣转移到水平较高的兴趣上,进而引到这节课重点上。
2.将学生操作兴趣转化为学生的操作能力
每当教师做演示实验时,学生总是在想能不能让我上去做一做,这个比直觉兴趣水平稍高的兴趣是操作兴趣,化学是以实验室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化学演示和分组实验较多,使很多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操作兴趣。这些学生希望模仿老师亲手做精彩纷呈的实验。例如,教师做细铁线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可以看到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多数学生情不自禁地大声呼喊:“老师,能不能让我们做一次?”此时再向学生交代一下操作关键点和注意事项,学生学得很认真。当他们亲自动手完成这个实验之后,除了高兴之外,相关知识点也顺利掌握了。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因为教学时间紧而拒绝学生的小小要求。
3.将学生探求原因的兴趣转化为化学学习活动的动力
学生在直觉兴趣和操作兴趣的基础上有探求本质和规律的意向,这种兴趣就属于探求原因的兴趣。具有这种兴趣的学生可以说是一粒引燃知识的“火种”,此时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将这处兴趣转化为学习化学的动力,如讲催化剂这个概念时,让学生动手做以下实验:在过氧化氢中加入称量过的二氧化锰,迅速产生氧气,当过氧化氢反应完时,将二氧化锰过滤、烘干后,再加入装有过氧化氢的试管时,仍然可以促进过氧化氢分解。学生此时开始对二氧化锰的神奇作用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二氧化锰太神奇了?它起什么作用?学生的问题正是教师期望的。接下来讲催化剂,学生就带着主动性研究、理解催化剂。这样的例子在化学演示实验中很多,只要教师去挖掘,去开发,去创造。相信每一位化学教师都能将化学课上得富有弹性和效率。
4.将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转换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切入点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衣、食、住、行离不开化学,化学与人人都有关系。教学过程中时时处处给学生提供化学来源于生活的知识。如蒸馒头时为什么要用小苏打(碳酸氢钠)的问题,胃酸过多时应服用什么样的药物,胃镜透视时服用的钡餐(硫酸钡)能不能用碳酸钡代替……提出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介绍氢气的有关知识时,联系发射成功的“神舟五号”飞船,引出它可以作为高能燃料。讲到PH时,要求学生课余时间利用PH试纸测定常吃的水果、蔬菜、饮品的PH值。不仅使他们深刻体会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无所不在,还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为学这些知识找到切入点。
5.投入情感让学生对教师的兴趣转化为学习化学的兴趣
除了以上谈到的几点外,我还特别注意培养和学生的师生情感,下课和学生聊天、玩耍等,让学生“爱上”我,这样学生就不会不喜欢化学课了。平时,我从思想上关心学生,主动亲近学生,经常找学生个别谈心,满腔热情地加以个别辅导。课堂上,给学生以充分照顾、启发、引导,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弄清不同学习兴趣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几种兴趣大致反映了由对化学现象的认识兴趣向着对化学规律的认识兴趣发展;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发展;由暂时兴趣向永久兴趣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大致规律,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推动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点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高度认识和重视兴趣在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动力作用,千方百计地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使学生自觉、持久、主动地学习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