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摘 要]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教案式”教学,只注重传授知识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态、情绪、主观能动性的变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明确从“教案式”向“学案式”转变的必要性,掌握“学案式”教学的八项基本要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用“学案式”教学,促进自身由“教案型教师”向“学案型教师”转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课堂互动,最终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 学案式;教育观念;课堂改革
一、从“教案式”向“学案式”转变的必要性
传统中学教学普遍存在“教案式”教学模式,这与新课程要求背道而驰。教案教学有两大弊端:第一,单向性,教案重在指导教师将知识讲得清楚透彻、重点突出、难点到位,却忽视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第二,封闭性,教案不公开不透明,学生不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听课时不免亦步亦趋,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吃不透知识点,成绩提高存在困难。
教案教学之所以存在这两个弊端,是因为教案只站在教师和课本的立场上,较少与学生展开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也就无从谈起。事实上,这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学形成的固有模式。因此,要脱离传统“教案教学”,教师不更新观念不行,更新太慢也不行,必须深入理解新课程要求,加快角色转变,即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向平等亲切的交流者。角色转变的外化表现之一,就是从“教案型教师”向“学案型教师”过渡。
所谓教案、学案,虽只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简而言之,教案是为了把教学内容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文书,学案则是依据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指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师生互动交流的学习方案。“教案”向“学案”转变、“教案型教师”向“学案型教师”过渡,是新课程教学的需要,也是中学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必然趋势。教师必须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现有知识基础、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教学方案。
二、学案式教学的要素
一般情况下,教师制定学案时,应掌握以下八项基本要素:
一是学习目标。具体分为知识、能力、觉悟三个层面。学案必须让学生懂得自己应当学习什么知识,对知识的理解应当深入到何种程度,运用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教学的目的,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针对性。
第二,教学重难点。学案应以学习目标为基础,从知识体系中提炼出重点难点,引导、激励学生解决核心问题,从而提高独立学习能力。
第三,知识结构。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把握知识体系,可通过互联网、多媒体手段展现知识系统,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对知识形成直观印象。
第四,学法提示。面对新知识或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该怎么分析,该怎么做,变手把手教为指引点拨,让学生尽可能依靠独立思考和知识储备去解决问题,从而增强自信心。
第五,学习过程。这一过程涵盖预习、教学、问答、作业、复习等环节,是学案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将所学转化为所用,最终稳步提高学习成绩。
第六,考试解析。详尽分析考试方式,从考点范围到考题设计思路,提炼出各种注意事项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备考,形成规范严谨的考试风格。
第七,导入热点。教师传授知识不应与现实脱钩,学案要寻找鲜活的自然、社会知识和实践,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学的内容具备实用性,又能多层次多角度了解知识与现实的关系,使其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第八,学生总结。在课堂小结阶段,教师让学生主动介绍自己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吃透的地方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锻炼学生对话教师的能力,使所学知识掌握得更为牢靠。
需要提醒的是,教师编写学案切忌陷入以下三个误区:第一,翻版教案。很多教师在编写学案时,仍不由自主地回到教案的老路上,只注重“教”而忽略了“学”。学案要从“教学生学会”变为“教学生会学”,内容既立足于课程标准又不拘泥于课程标准,重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第二,流于习题化。习题只能视作学案的一部分,学案中如果习题太多,将无法体现其导学的基本精神。第三,难度偏向特定学生群体。预设学案必须基于全体学生,要让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都看到自己的“用武之地”,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切实提高班级整体学习成绩。
总之,一份好的学案必须具备一定的探索性、科学性和主导性。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循序渐进,有步骤、分层次地完成“知识—能力—理论”的教学环节,推动不同水平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学习。
三、课堂教学学案的具体设计
具体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学案设计可从以下几个部分着手:
第一,学习目标。学案制定的目标要具备可操作性,要让学生通过听课、练习之后能够达到。“学案型”教师要遵循“了解—理解—综合应用”这三个层次展开教学,使学生逐步吃透知识点,并将其运用到作业和考试中去。
第二,学习指导。“学案”指导模式虽然多样,但目的不外乎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促使学生转换角度看问题,运用知识理论解决问题,等等。为此,学案的指导要在教学中添加激励因子,不能仅仅满足于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要让学生逐步从依附教师学习到独立自主学习。
第三,重点提炼。将课本里的关键知识点有效整合,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上课时师生一起讨论、分析,加深学生理解。只有让学生做好预习,课堂讨论才能有声有色。做好预习的先决条件之一,是为学生做好关键知识点集纳和有效串联,这也是“学案教学”强调的一个关键内容。
第四,知识巩固。为了及时巩固、消化知识点,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吃透问题,提高能力。比如课后训练,必须建立在对全班学生知识水平、解题能力有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学案教学”倡导因材施教,将以生为本的精神渗透到学生预习、复习等各个环节,做法更为专业细致,因此“学案型教师”要比“教案型教师”付出更多,在教学的每一方面不再搞一刀切,真正使“教师主导”变为“教学相长”。
第五,反思。这一环节由学生主导,教师在制定学案时应注意为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时间,引导他们总结学习感想,罗列存在的疑问,从而找准自己的不足之处,再通过强化学习真正提高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从讲授者变为倾听者,了解学生知识结构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把握学生学习心态,获知学生生活中可能遇上的问题。教师不妨把学生的心得体会作为改善教学的第一手资料,结合新型家访,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按照《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在带领学生接受、记忆、模仿、练习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加强实践,增进交流,变以往复制知识的学习过程为“再创造过程”。“学案教学”正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它改变了传统教学课堂缺乏变化、互动、沟通的局面,使师生相互了解,相互磨合,让班级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形成爱学会学的良好氛围,在此基础上去提升班级学生的整体成绩。广大教师应顺应潮流,加快自身由“教案型教师”向“学案型教师”转变,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责任编辑 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