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先学后教”课堂模式下的运用

2015-09-10 07:22施智谋
考试周刊 2015年105期
关键词:先学后教高中历史思维导图

施智谋

摘 要: 思维导图教学是“可视化”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利用图像化的手段把单一冗繁的文字描述或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用直观化的方式展现,有利于学习主体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重新构建和创新构建知识及思维的结构,从而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知识体系。本文立足于近年来正在进行的以“导学研讨,互动探究”为主要形式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尝试探究如何将可视化教学中的知识导图教学与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相结合,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前自学能力,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探究效果,培养学生将高中历史知识系统内化的学科能力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 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 高效课堂

目前国内一些学校正在进行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一般又称为“五步教学法”,即:课前自学预习—课堂检测自学效果—课堂合作探究—当堂训练巩固—课后练习提升这五个环节。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核心目的是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五个教学环节中课前预习、课堂合作探究是主体部分。如何提高预习的针对性及有效性;课堂合作的形式如何;如何落实与体现课堂合作学习的成果;如何将知识内化巩固等问题,我们认为,关键要让学生掌握处理知识的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依然具有典型的知识点繁、概念难的特点,学生往往觉得无从下手。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高效。

一、思维导图在课前预习环节的运用

1.制图方法指导,思维角度点拨。

改革的起始阶段要有几个课时的关于思维导图的基本方法的入门教学,让学生认识思维导图的相关涵义、理论基础等,使学生熟悉思维导图的基本制作方法。一般我们建议学生采取横排的形式由纸张的中间开始向四周发散。如表述概念的从属关系建议用圆圈图;对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分类建议用树形图或者根状图;表述历史事件的发展历程建议采取流程图,等等。建议学生在制图过程中特别注意粗细线条的结合,主要知识用粗线条连接,延伸知识用细线条连接。预习环节前,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要求、教材语言表述内容、知识结构特点等设计相关的预习导学案,以问题的形式展现。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有难易梯度,能够体现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思维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如在学习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节课时,教师设计这样的预习思考题:列举秦汉至明清封建君主为了加强皇权,分别采取哪些措施削弱相权。这一题是基础性的思考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取教材关键知识点的能力。教师建议学生可以采取流程图式思维导图把握事件发展的基本脉络。中国古代在地方行政区划制度上的演变如何,哪些制度有违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本题教师建议学生可以采用根状图,将知识点归类,以“地方行政制度”为中心发散,将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如郡县制、行省制等安排在版面的左边,将威胁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汉初的封国制、唐代的藩镇割据、明清的地方土司制等安排在右边。这种导学在前的思维点拨可以有针对性地提示学生如何合理归类教材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2.学生阅读教材,形成预习笔记。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要求依标而不依本,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课时内容的文字阅读量比较大,对学习者的阅读能力要求较高。教材重视史料与史实叙述,轻视史论与史观的说教。有些版本的教材编写甚至没有明确的史论观点,有些属于隐性知识。以往学生在预习课本与记录课堂笔记时,往往采用的是传统的文字笔记和线型的注记。这种笔记视觉单调,内容繁杂,不能直观体现学习过程的重难点问题。有些学生在教材上画上各种线条,粗的细的,并且还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注记。到了高三阶段教材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各种线条,连他本人都不知道复习的重点在哪里。而且传统笔记埋没了关键词,不利于提高记忆效率。如果采取了思维导图作为读书笔记就可以很好地提取教材的关键词,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明确哪些是教材的核心知识,哪些是教材的延伸性知识,哪些是教材的解释说明性表述。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历史学科的知识要素特点将教材以导图的形式进行从局部知识到系统知识的重新建构,真正做到将书本“变薄”。根据自身学习与思维习惯构建的思维导图,可以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为高考复习积累第一手材料。

3.学生发散思维,制作个人导图。

预习阶段教师在设计思考题时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特别是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概念或高考的高频考点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散角度,指导学生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发散,对历史知识要进行横向纵向的联系,古今中外联系,等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及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构建适合学习者的新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预习思考题:用思维导图展现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异同点。教师提示:选官制度作为一项政府部门的重大政策可以从制定政策的相关因素进行思维发散,即“为什么选”、“选的标准是什么”、“选的对象是哪些社会阶层”、“政策的积极消极影响是什么”等进行思维发散。又如分析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迎来“短暂春天”的原因时指导学生第一层次的思维发散可以从中国因素、外国因素的角度思考;第二层次的发散可以从中国的政治环境、政府政策、民众的思想观念等角度进行思考,等等。历史学科的概念理解、辨析的难度较大,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指导很重要,对于不同的概念要指导学生从具有共性和规律性的思维角度,推动学生不断形成解决类似问题的思维定势。当然学生在自学阶段和第一次构图阶段会有许多疑问和不足,如个人的思维导图具有内容的局限性、片面性,甚至有一些科学性的错误,这都很正常。发现自身的不足,可以等待课堂探究环节补充、完善。

二、思维导图在课堂探究环节的运用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真正落到实处的开放式、民主式、生生互助式、师生互助式的课堂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效果自然是不错的。“导学研讨,互动探究”的“先学后教”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需要通过多方面的课堂互动探究检验与强化学生的自学效果,高效实现教学目标。以古代希腊的民主制度这一节课为例,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大跨度的思考题:用思维导图展示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形成不同的文明类型的原因。我主要从以下步骤进行课堂探究环节的操作:分组讨论预习成果——修正个人思维导图——构建小组思维导图——小组代表上台演示思维导图——组间补充修正思维导图——构建班级集体思维导图。下面择要说明。

1.交流预习成果,小组完善思维导图。

本阶段以小组学科长为中心,组织组员交流预习成果,在整合组员个人思维导图的基础上画出小组思维导图的初步概貌,准备在课堂上交流演示。这个过程要求每一个组员都主动积极发言,善于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小组学科长要认真做好笔记,特别要善于把握和及时记录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讨论的时间检查学生的预习作品;可以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可以进一步提示指导学生的思维角度。但是教师一般不涉及问题的具体答案或文字的表述,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及个人的思维习惯,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事实证明:学生的思维还是具有相当的开放性的,有的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探究中国与希腊的不同;有的从经济活动的角度进行探究;有的从文化观念的角度进行探究,等等。

2.小组代表上台演示,初步展示合作成果。

本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展现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最传统的方式即上台板书演示。有的学生准备充分,也采取PPT的演示模式。如果采取黑板板书演示形式,教师就要将黑板划分成几个区域,建议学生构建知识的局部思维导图,在文字及线条安排上不要太拥挤,这样才能为接下来的修正留足空间。这个阶段教师要限制时间,要求学生写字的速度要快,不要写详细的文字表述,只要写出关键词就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适应高考的紧张气氛。第一次演示思维导图,大部分学生绘制得并不理想,要么出现知识点混乱,要么遗漏重点内容,要么只是知识点的简单翻版,要么画面比较糊涂、支离破碎,等等。这时允许小组其他成员上台对各自小组的板块进行修改补充,包括知识点的补充,思维角度的补充,主要概念的进一步阐释,等等。课堂上有的学生还从古代中国希腊的教育方式,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甚至是宗教信仰差异的角度进行分析,等等。

3.第二次修正重构,形成班级思维导图。

本阶段主要以教师为主导,整合小组导图为班级集体导图。因为之前在小组讨论、小组第一次修改构建思维导图时,教师就有参与,发现一些好的作品和学生思维的一些闪光点。在第二次重构前,教师选取了几张绘制得较好的作品进行展示,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其他班级或其他学校师生做的一些好作品。在比较中跟学生讲解绘制过程中优点与不足之处。然后教师以学生上台演示的小组局部的思维导图为蓝本,结合本节课师生的共同理解,将同类知识进行有预见性的归类,进行第二次重构,将小组局部导图整合成班级集体思维导图。比如修改相关表述或者补充相关的内容,有些知识点还要进行位置的交换或者顺序的调整,以发散思维为基本思维模式由中间向四周辐射展开联想,如矛盾联想,类比联想,等等。如果有时候学生的思维凌乱,导图的关键词分散在黑板四周,教师就要进行同类归纳,由众多的零散知识中发现一般规律进行思维的综合。下面是我们构建的古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节课的中西文化对比图:

在构建班级思维导图时由于黑板的空间有限,往往一张图就将黑板的主体部分占得满满的。在发现新的思维闪光点或新的子问题时,或者是一些疑难复杂概念无法用导图的形式展现时怎么办?我们往往用子图的形式在黑板的边缘进行安排,或采取资料卡片的方式进行补充,以形成系统的知识呈现。如下图:

总之,这种班级集体思维导图使学生笔记直观可视,提高笔记效率和记忆效率。学生在课堂上的广泛参与,既培养了优秀的思维的品质,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独创性的作品让他们有了成就感,集体的创作过程培养了他们的团队配合习惯和集体作战的精神。师生的平等互动、相互学习与借鉴有利于建立融洽的课堂师生关系,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利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进行解题训练、记忆训练、学习阶段反思等,效果显著。

当然,在改革试验过程中我们面临许多不足。如教师自身的经验与理论水平的限制,在思维方法上特别是在解题方法层面,教师很难进行高效的、有针对性的训练;课堂上学生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或班级的集体思维导图,要占用太多课堂时间,有时候课堂上又没法完成教学任务,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托尼·布赞.思维导图.中信出版社,2009.

[2]徐进.高中历史可视化教学研究.河南大学学位论文,2014.

猜你喜欢
先学后教高中历史思维导图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正视“先学后教”教育理论的弊端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