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兵
摘 要: 在小学时期养成的好习惯,对人格的形成、事业的成功影响深远。如何利用良好的约定习惯及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打造“有效课堂”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有效课堂 约定 合作
一、让约定成为一种习惯
约定,可以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默契和规定。事先约定、快速传递信息是教师快速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需要。好的约定是无声的,好的习惯是要培养的,约定的程度就是师生之间达成的默契度。长此以往,好习惯就会养成。
课堂上的约定可以分为有声约定与无声约定。有声约定的方式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自主定,例如现在常用的方式有:(1)数字约定:1-2-3;3-2-1-0。这里要根据当时情况注意数字之间的间隔。(2)文字约定,简单的文字背后隐含着做人的道理。(3)动静转换的约定,体现速度的调控。(4)击掌表扬:可有节奏,也可自由击掌,自由击掌要注意速度。无声约定的方式更是变化无穷,例如:(1)同意就举手表示,不同意可举拳表示,也可以伸手指表示不同程度。发言时,可以伸手指记次数。双手拿书时,表示同意可以点头,表示不同意可以摇头。执笔状态时,表示同意可以举左手,表示不同意可举起左拳。这期间,举手或举拳的速度控制在三秒钟内。当学生举手达到三秒钟后,可不约而同将手放下。(2)判断“对”做对号动作,判断“错”就举拳示意。(3)复习训练时的约定:语文读字词、数学口算时,可以通过无声的动作示意进行的内容。当做横向发言动作时,学生可以按排依次回答;当做纵向发言的动作时,学生可以按列顺次回答。久而久之,老师的每个示意的动作就有了特定的内涵。当学生回答的好时,教师可以竖起大拇指,特好就做ok动作,需要老师的鼓励,老师也可做加油的动作。(4)注意倾听的约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课堂上,老师的眼神关注的范围应该是整个课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点或一片上。在孩子发言的过程中,老师要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不打断孩子的回答。一人回答问题,尽量让全体学生参与评价,听这个人的回答,全班学生同时用做手势的方式判断对错或者表示是否同意别人的观点,这样参与可以让听者与说者产生互动。
二、让合作成为一种精神
孟照彬教授曾说:“智慧和能力来源于行动,学、思、行是它的有效形式。”“活动是一切教育形式的基础。”“只有建立在活动基础上的教育教学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教育变式,由此而来的各种素质教育活动往往就在其中。”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培养学生具有合作精神的平台?
(一)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科学地构建小组,并做到组内分工细化。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注意组内合理分工,明确职责,为小组合作学习营造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在班级的四人小组中,我在每组中都选派一位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组长,毕竟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也是一组之魂。教师要定期集中培训小组长,还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使他们所在的小组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如果每个组的成员集思广益给本组起一个积极向上的、响亮的名字,更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在编组的过程中,最好给组内每一个学生编一个相应的代号,有必要按照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而又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地进行编号。这样既便于组长分工,又便于教师抽查——指定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并给予及时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成长。此外,还要注意合作学习中学生自律性的培养,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团结互助的过程。
(二)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有学生的内心感受,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要有学生的思考。如果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在讨论时只能是蜻蜓点水、人云亦云、盲目跟从。当学生有深度思考后,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会在讨论中有比较和思考,才会有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结合小组的智慧。
总之,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在数学过程中“经历”、“体验”,因为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亲历体验,有助于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和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教学起伏跌宕,变化不定,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随时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教师要及时介入其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引导和激励,激发学生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打造“有效的课堂”、“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全员的、多层次的参与,只有这样,课堂才可能和谐、生动、高效。
参考文献:
[1]现代数学教育.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