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红
如何使语文课堂回归自我,充满“语文味”?笔者认为,文本细读能够帮助一线的语文教师达到这一目标。
一、读中有品,享文字之魅力
如教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在教授该词下阕中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可以边读边分析,如为何要用“惜”字?为何对“秦皇汉武”用“略输”,对“唐宗宋祖”用“稍逊”,而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却用“只识”?在学生没有思考这些问题时请他们读这些诗句,在思考时让他们带着疑问反复去读,在理解后要求他们读出作者在“惜”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读出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惋惜之情,读出作者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讽刺之意,更要读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充满自信的豪迈气概。
文本细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用心、用情去理解、品悟文本的语言文字之美,然后再化成动情的朗读,再生成为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
二、仔细分析,赏语言之美妙
例如,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生动描写的段落就很值得引导学生去仔细分析,从而感受文学语言的精妙。凡是到绍兴参观过百草园的朋友都知道,百草园只不过是一个随处可见的普通菜园,但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却是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乐园”:那里,蝉在“长吟”,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弹琴”,斑蝥会“喷出烟雾”;那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那里,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那里,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这样一段从儿童的视角来写的文字,是一个充满了颜色和声音的生命世界,就连那青青的草中都有一个神秘的传说。通过文字的描述,百草园不再是现实世界中一个荒凉的菜园子,而是一个充满灵动生命力的世界,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世界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仔细分析品读文本中的精彩段落和句子,去感受美、发现美,在不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让他们逐渐感受到:每一个白天和夜晚都是美丽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充满灵性的!
三、深度思考,悟言外之美意
例如笔者在听一位语文老师讲授《苏州园林》时,细数一遍,这位老师竟然在一节课中提了大大小小28个问题。试想,一节课除去导入、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朗读等时间,学生有多少时间会去思考这么多问题?正是因为缺少深度思考,所以学生的思维水平总是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中,他们缺少主见,缺少见解,缺少举一反三的能力。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细读文本,凭借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验、欣赏经验来感受、体验和理解文本,深入思考问题,从而去发现文本的深意。唯有如此,才能创造出这样一种语文课堂的境界:它不仅仅是一堂课,而是一座巨大的矿、一片深邃的海!
语文课应该就是语文课,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动情地朗读,静静地阅读,深入地思考,学生像一尾快乐的鱼儿,在教师的引领下,细细品读文本,畅游在文本的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