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红飞
“小学数学教学网”的“论文交流”栏目于2015年8月27日录入的一篇题为《经历特征构建过程 丰富数学活动经验》的文章,其中有一教学片段是“直观体验,建立体与面的联系”,内容是这样的:
课始,教师拿出一张A4纸。
师:可以把这张纸看成什么图形?(长方形)是的,这张纸很薄,如果我们只看其中的一个面,而不考虑这张纸的厚度,可以把它看成长方形。现在老师增加几张,再继续增加一些(教师拿纸演示),现在它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体。
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你能举个例子吗?
……
这篇文章的作者教学意图很明显,是想通过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是由长方形叠加形成的,从而建立起体与面的联系,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既符合学生由“体—面—体”的学习顺序来认识图形,又构建了由“点—面—体”的知识体系,同时,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A4纸来激活经验,也利于学生知识迁移,利于经验的生长,作者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但笔者对这样的教学存有疑虑。
首先,这样的教学存在“自相矛盾”。教师说“不考虑这张纸的厚度”,“现在老师增加几张,再继续增加一些”,然后问学生“现在它是什么形状”,学生答“长方体”,既然教师先说了“不考虑这张纸的厚度”,学生也就理解为是“没有厚度”的,但“增加几张”“再继续增加一些”后为什么就有了“厚度”而成为了长方体?
再次,这样的教学给学生种下的是错误的“种子”。我们知道,在数学中,线是由点的移动形成的,面是由线的移动形成的,而体则是由面的移动形成的,长方体是由长方形沿着面所在的垂直方向移动而形成的。上面的教学片段这样处理显得过于简单,仅通过“增加”“继续增加”来形成长方体,学生的认识是否会“断断续续”,并不能进行流畅“运动”,甚至于形成错误的认识。
根据以上的认识,要想达到以上教学意图,笔者建议可以这样处理:
先出示一个长方形(课件出示)。
师:这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演示:将长方形沿着面的垂直方向进行运动,展现运动过程,留下移动的痕迹,形成长方体)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长方形不停地移动,现在成了一个长方体。
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是由长方形的连续运动而形成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建立起面和体之间的联系。
所以,笔者认为将A4纸的“增加”改为借助课件的直观“移动”更为合理、科学。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车桥镇中心小学 22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