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燕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加强了口算和估算的教学,提倡算法多样化,同时删减了一些繁难的计算,淡化了计算的速度要求,因此常常会有教师反映,现在的学生计算正确率下降,计算能力退化,等等。实际上,计算在小学数学的各个年段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计算能力不仅仅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更是一种数学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单一的、孤立的,它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是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年段儿童的身心特点采取相应的策略,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和提高。下面,笔者就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提出一些策略。
一、结合现实情境,讲清算理、厘清算理
如果计算教学过多强调简单、重复、机械的训练,会使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讨厌数学。计算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教学时选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接着探讨计算方法,进而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能使计算方法的探讨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由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计算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算。
如教学右图题目,可以用编故事来说算理,当然,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我们不容忽视。只要他们说得合理,都应该进行鼓励。如图1,可以引导他们说:妈妈买来19个苹果,拿走了1个,篮子里还剩下几个?并知道题目要解决的问题是:篮子里剩下几个没拿?就是从原来的总数19个中减去拿出去的1个,是用减法计算。如图2,当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会表达出图意,如用双手表示把两边的乌龟数量合起来,是用加法计算。学生还会编故事:有2只乌龟在玩耍,后来又有5只参加,一共有多少只乌龟?就是把它们(2和5)加起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问问学生“你们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学着讲算理,准确率就会相应地提高。
二、手、口、脑相结合,强化口算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口算地位不容忽视,它花时少,速度快,巩固与强化意义重大,同时它也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听写本”(其实就是单行本),在上课前的两三分钟,教师说口算题,如:15-6=,12-7=,9+4=……学生在“听写本”上写出所听到的口算题,并写出得数。当然这对个别学生是有困难的,但坚持一段时间,他们就会有进步。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可以相应地改变一下形式,如适当增加难度,例:17-()=8,15-()=7,12-()=5……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让同桌(最好是“一帮一”搭配的形式)之间出题“听写”,然后互相评价等。这样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和督促,而且在他们出题目的过程又是一个新的思考过程,慢慢地学生的数感会增强,口算能力会得到提升。
三、尊重算法多样化,激发学生计算兴趣
相信大家都有同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特别愿意去做。学习也一样,学生有兴趣,就会学得特别认真。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适合自己发展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且每个学生都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习者个体,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在保障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计算优化选择的同时,让学生在选择中得出适合自己的最优化的算法。
如现在很多一年级的学生都喜欢玩一种叫“陀螺”的玩具,笔者在上课时就设计了有关“陀螺”的情境,“今天,老师在商场看到了一些非常漂亮、战斗力特别强的‘陀螺’,红色的有12个,蓝色的有20个,白色的有7个,你们能根据老师讲的话,提一些有关(加法的)数学的问题,并解决它吗?”学生一听到是他们喜欢的“陀螺”问题,脑筋就转得特别快,多样化的问题和算法随之而来,兴趣和主动性显而易见。另外,“开火车”“找朋友”“邮递员叔叔送信”“送小动物回家”等主题的问题用到课堂上,也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计算能力的提高有了保证。
四、找错源、析错因,对典型错例精讲细评
笔者安排专门的改错课,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按照“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的要求,找错源、析错因,对典型错例精讲细评。在改错的同时,布置类似于错例的问题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巩固并反馈学生改错后的正确率与改错课的效果。改错课堂还可以采取“小医生找病因”的比赛形式,让学生在比、学、赶、帮、超中获取知识。
另外,笔者在研究中体会到题目不是做得越多越好,应该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重点部分重点练,经常出错的经常练。
五、规范计算要求,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规范计算要求,既可以提升计算结果的正确率,又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仔细计算、规范书写。一年级的小学生在计算时缺乏一定的自觉性,还需要教师的督促,采取一定的措施,才能起到巩固的效果。如小学生往往对“规范要求”坚持不长久,教师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累计积分、评比、奖励的措施,该措施的落实可以从中看到学生对待计算的那种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态度。久而久之,相信能达到计算习惯养成的教育目的。
(浙江省杭州市大江东区义蓬街道一小 3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