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养
[摘 要]教学古典诗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诗人的生平、诗歌创作时的心境以及创作风格进行细致的了解,从不同角度全面、深入、透彻地了解诗人的创作初衷,从而真正地理解诗歌。教学时,对诗人相关资料的引入,教师要从诗词本体出发,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并对照比较来理解诗歌,真正提升诗词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古典诗词 知人论世 效益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41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瑰宝。小学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古典诗词。教学这类文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诗人的生平、诗歌创作时的心境以及创作风格进行细致的了解,从不同角度全面、深入、透彻地了解诗人的创作初衷,从而真正地理解诗歌。那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提升古典诗词的教学效益呢?
一、从诗词本体出发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引入诗人的生平遭遇以及引发诗歌创作的动机等资源,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立体、全方位地感知诗歌内容。可以说,“知人论世”的拓展资料是深入感知诗意、体悟诗情、体验诗境的有效佐证。因此,古诗教学一定要从诗歌自身呈现出来的情韵主旨和价值取向入手,切忌根据资料先入为主,给诗词贴上标签,导致体验认知的严重偏差。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以简洁清新的笔触勾勒出词人少女时代愉悦闲适的生活状态。整首词语言轻松明快,表达层层跌宕、妙趣横生,是词人早期诗词的代表作。但是,一位教师在教学这首词时,硬是补充了李清照后期遭受国破家亡的经历,让学生感受其“凄凄惨惨戚戚”的诗词创作风格。在教师盲目补充资料下,学生显得手足无措、一片茫然。诗词教学就这样走向了歧途。
这一教学的失败之处便在于教师并没有从诗词自身的角度出发,使教学向补充资料倾斜。这种拓展资料凌驾于诗歌之上,显得本末倒置,导致曲解作品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以争鸣的视角介入
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千古流传的艺术佳作。这些艺术珍品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们问世以来就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及时阅读、吸收主流刊物的观点,批判性地接受各种史料与论点,深思慎取,给学生提供多种认知视角。
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贾岛最终究竟有没有遇到隐者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有的认为:贾岛没有遇到隐者,却与隐者的童子相遇,看到了一个超凡脱俗、聪颖过人的童子形象,而这首诗的创作初衷也是表现童子的;有的则认为:贾岛虽然没有遇到隐者,但感受到隐者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整首诗中“松树”“童子”“云”“山”“药”等意象已经成为隐者品质的代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就这一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教师相机出示对应的观点,以丰富学生的认知厚度,感受诗歌的意境。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学情和诗歌特点抛在脑后,也没有将前人的研究成果弃之不用,更没有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激活、尊重学生认知的基础上为学生拓展补充了资源,丰厚了学生的认知,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比照的策略践行
辨析比照是古典诗词中“知人论世”常用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个性特点、创作风格。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诗词作品,在细致诵读、深入感知的基础上辨析比照不同诗作的异同点,可以凸显诗歌的内蕴,深刻感受诗人的创作特点。随着诗人年龄的增长、生活环境的变化,他们创作的特点也会悄然改变。因此,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补充拓展同一位诗人前后时期的不同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辨析比照,从而提高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张志和《渔歌子》这首词时,教师在教学完之后,选择张志和《渔歌子》系列中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在联系对比中,学生感受到张志和那种泛舟湖上的闲情逸致。随后,教师根据“垂钓”的主题,引领学生进行纵向对比:“同时是‘钓鱼’,这首词与柳宗元的经典之作《江雪》有怎样的不同呢?它们分别寄托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情怀和志向呢?”
正是在这种纵横交错的对比辨析中,学生不仅读懂读透了一首词,更在联系拓展中学会了品鉴这一类诗词的方法,有效地缩短了诗人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从而为学生之后的自主性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知人论世的教学法必须要掌握好一定的“度”,绝对不能打着“知人论世”的幌子让学生对号入座。这种教学方法必须从诗歌入手、从学生入手,充分认识“知人论世”中的资料拓展是为诗歌教学服务的。只有纵观全局,古典诗词的教学才能更加从容、扎实。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