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萍
[摘 要]散文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文体。散文的特性决定着散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对散文的教学,教师要从“言说对象”“主客体”和“作者独特生活经验”三个方面去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散文的表达特点,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
[关键词]阅读教学 着眼点 散文
[中图分类号]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教学的主导文类何以是散文》一文中指出:“散文是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散文阅读教学占据语文教学的大部分课时。”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大半的时间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散文的阅读活动。但由于对于散文特点的了解不足,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对散文教学的着眼点把握不准,使散文教学偏离了方向。
一、莫让“外在的言说对象”替代了“个人化的言说对象”
散文是一种写实性的文学,它的言说对象是真实存在的,但这种言说对象是“个人化的言说对象”,是作者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内心体察到的“言说对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切不可用生活中的“外在言说对象”替代作者“个人化的言说对象”。
《做一片美的叶子》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言说对象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叶子,但这普通的叶子在作者的眼中变成生活在集体中,为集体无私奉献的人。散文中的叶子就成了作者的“个人化言说对象”。如果我们用生活中的叶子去思考文本中的“叶子”,就无法读到作者的内心深处。为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个人化的叶子”,教学中我设置了三个环节,分别利用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作者眼中的叶子是怎么样的?(引导学生感受叶子的外在之美)
2.作者眼中的叶子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把握叶子的内在之美)
3.作者认为“一片美的叶子”应该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
最后,我以讨论结束了本节课教学:你愿意做一片怎样的叶子?通过讨论,学生对作者为集体无私奉献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散文的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所见所闻,不应以现实中的事物去替代作者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作者的所思所想,才能读到作者的内心深处。
二、莫让阅读的关键点由“主体”变成了“客体”
散文作者对言说对象的描写,不是为了向读者介绍这些言说对象,而是通过这些对象的描绘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情和思考。因此,散文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作者眼中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这些人和事去体会作者的情思,感受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田园诗情》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描绘了异域荷兰独特的田园风光,展现了宁静舒适的生活意境,表达作者对这种宁静、安逸如诗一般的生活的向往之情。本文描绘的客体是荷兰风光和荷兰宁静的生活,但这不是阅读活动的关键之处。阅读本文重在体会作者对这种宁静如诗般生活的向往。教学中,我首先提出一个总的引导性问题:“何为‘诗’?何为‘诗情’?本文中的‘诗情’表现在何处?”学生通过认真地阅读,分别在文中找到相关描写,逐步感受到荷兰悠闲祥和的田园生活,体会作者内心深处对这种宁静安逸的生活的向往,分享了作者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散文阅读中,借作者眼中之物,察作者内心之悟,是我们散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莫让“读者的经验”替代了“作者的情感”
学生在阅读中经常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甚至同化作者的情感,但散文所描绘的客体是作者个人化的对象,主体是作者的个性化的感想,文章传达的是作者在独特环境中产生的独特情感。正是由于散文的这个特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切不可让学生的“读者的生活经验”替代“作者写作时的情感”。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散文《水》一文,作者回忆了故乡严重缺水的情况,通过描写“取水”时艰辛、“缺水”时的苦涩和“洗澡”时的快乐,表达水的“无比珍贵”之情。文章中的几处细致描写,如“雨中洗澡”“勺水之浴”让人印象深刻。但是作为东部富水地区的孩子,很难体会到这种缺水的痛苦。为了防止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取代作者的经验,导入环节我向学生出示了西部缺水的图片。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活动中,我抓住“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等语句,让学生感受作者的经历。最终,学生通过细心阅读和用心体会,真切地感受到作者马朝虎儿时缺水生活的苦涩,也读到了作者的内心深处。如果用读者的经验替代作者的情感,就不能体会到作者独特的经验,也就无法通过阅读丰富学生的人生经验。
散文作为小学语文课本中最常见的文本体式,我们教学应该正确掌握其特性和教学的着眼点,切不可使学生偏离阅读的方向,让散文阅读出了格。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