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对话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定性

2015-09-10 07:22孙云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12期
关键词:愚公新课标文本

孙云

在现行的初中语文对话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认识不到位或尺度把握不准,造成文本解读的“越位”现象:或远离文本或漠视文本或弃置文本,课堂上充斥着大量离题的拓展内容,人们张口闭口“跨学科”“综合性活动”,致使语文学科处于从属地位;还有的教师为体现阅读的自主性,在设问中讲究开放度或非指向性,力求让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去思考,结果课堂上一片沸腾,这时候教师总是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这也对那也不错,使文本解读流于形式,忽视了课堂教学中文本的自身价值,走进了文本解读的误区。

笔者认为无论从文本内容、文本解读过程还是从文本解读方法论的角度出发,都需要进行合理的定性。这里的定性指的是解读文本时保证文本基本内容的客观性、确定性,保证所解读出的是文本所创造的明确固定容易体会的甚至没有争议的内容。

第一,新课标指出,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时,“更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但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前者。毋庸讳言,这一要求明确指出教学中首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对于“独特体验”,“新课标”要求教师持“尊重”的态度。我认为这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角度提出的要求,也可以说是为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从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要采取的一种教学机智。

如:在学习《愚公移山》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愚公的做法提出疑议:有人认为愚公移山得不偿失,甚至很笨,还不如凿隧道;有人认为愚公移山不如搬家……对于学生的这些“独特体验”,我们可持“尊重”的态度和他说“你的想法就搬山这件事来说也不错,愚公确实是够‘笨’的。但是……”这样既委婉地指出学生思考的片面性,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如果不尊重学生的体验,动辄以训斥的态度将其一棍打死,就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但是尊重学生的体验不是无原则地将就学生,更不应以古代的生产工具与今天的生产工具对比展开“探究”,进行“跨学科”活动,甚至得出我们今天的生产力提高了,要珍惜今天的大好时光,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做贡献的结论,而是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意。所以说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为了保证更好地正确解读文本的一种教学机智。

第二,任何文本都具有公众的认同性,社会的约定性。它所赖以存在的文字符号,其音、形、义都具有相对完整的规定性和较长时期的稳定性,所以一个文本传达的具有特定的指向性的情感和思想是这一文本独特的价值所在。这就是说,文本的基本内容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即文本所创造的基本内容是明确固定的,容易体会的甚至没有争议的。正因为有确定性,所以人们对大多数作品的看法和理解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时又因为内容上的确定性,使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共鸣,使读者与作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或某种程度的思想上的融合,感情上的相通,使读者从文本中感受到了某种亲身体验过的类似的经历、经验和思想情绪。

离开原作内容,任意想象、臆造、曲解都是一种背离作品原意的,导致作品质量丧失的错误理解。比如:有的学生在《背影》一文中读出的是“父亲违反交通规则”。显然这既不是作者要表现的,也不是文本的基本内容。我们可引导学生:交通规则是用来保障行人安全的,“父亲”在与儿子分别时,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穿越铁道给儿子买橘子,表现了“父亲”什么呢?这样将学生的思维重新引到文本中。“如果对文本的内容没有理解,或没完全理解,那么阅读的目的就没达到,或没完全达到。” 所以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全程监控,要随时指出错误的讨论和不相干的解读,随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法,引导学生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理解作品的原意,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语文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决定阅读教学不同于个人的阅读,而是集体对一个文本进行解读,致力于临时性共识的形成,并寄予了许多明确目标的特殊阅读,具有明确的时间要求,可操作性要求,效率追求。所以它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寻找到最合理或者说此时所能获得的尽可能好的意义。同时,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地解读课文,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可以沿着文本的特定指向就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剖析来理解,在对文本整体把握,对文本中所传达的信息基本“趋同”的前提下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情思进行延伸、拓展、深化,甚至批判、否定。

如:对“愚公移山”这一做法,学生提出了异议。我们可以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

“请同学们看看本文是什么体裁?”“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再引导学生思考:“列子写这篇文章想表现的是什么,是要表现愚公的笨吗?”“本书的编者把这篇文章选入课本,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这样,我们从文本、作者、编者的角度,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探讨。学生既能掌握了寓言的特点,又能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寓意:“意在告诉人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并不是要提倡挖山,同时通过愚公的光辉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起到评判者、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教学内容紧贴文本,加强了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涵泳体悟和赏析,无形中丰富了语言的积累,使提高语文素养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落实。

第四、怎样保证所解读出的是文本所创造的明确固定容易体会的甚至没有争议的内容呢?关键在于尊重文本本身,尊重作者。也就是说我们以文本为出发点向外延伸可以得到很多的信息,甚至结合自身的体验产生很多的感悟。如果说文本(包括与文本有关的主体,如:作者、读者、特殊读者教材编写者)是一个点,那么对文本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就好比是以文本为端点向外辐射的无数条射线(也可把文本看成“球体”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的空间)。

总之,中学语文文本对话教学的任务在于透过载体形式准确理解其内容含义。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海头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愚公新课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最北冻土带上的“愚公”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愚公移山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