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伟
高三,是学生们学业某一阶段的最后冲刺!高考终场的铃声响过,似乎,一切尘埃落定。学生们踏着高考的路径飞向他们心中的远方,作为教师,我时常会想起跟这班孩子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心里总有那么多的不甘:如果那个时候,我这样做,这些孩子们高考的结果会不会更好一点?对那些畏惧高考的孩子,如果再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指责,他们的临场发挥会不会更好一些?
学生的高中三年也是教师职业生涯成长的三年。学生们在成长,教师也在成长中探索自己的教育之路。这三年,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值得总结、推敲。某些教学行为,在不经意间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本真,有的,甚至违背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反思,作为教师的必修课,在高考结束后的日子,反思教育行为,会让自己今后的教育轨迹回归教育常识。
借用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的一个观点——教育即转化。这个观点最能说明教育的本真。好的教育是不是除了传承之外还应该追求变化,不然,教育永远是一潭死水。因此,我认为——教育即转变。
刚开始工作时,我们总会想,这些孩子怎么一点也不懂礼貌、一点也没有上进心,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知道……总是把这些孩子批得体无完肤。当时甚至怀疑我是不是不适合做教师,如果一位有天赋的老师遇到这些情况会不会好很多?因此,新教师陷入了职业恐慌。这时迫切需要做的是转变自己,让自己成为老师;转变自己的心态,与学生平等共处,欣赏他们的成长。当我放下身段,融入学生中时,我逐渐觉得,其实学生是非常有序的。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心态,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学生,融入才能对症下药。摆渡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渡人先渡己。新教师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实现自我转变。
接下来的工作就可以应用我们的学科知识和课堂教学方法来进行了。如果单从应试教育的目标出发,工作很简单: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一定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转化为能被学生理解的知识,最好在课后监督学生将这部分知识转化为考试的考点。这样看来,我们的工作就真的只是负责转化和监督转化。但当我们把工作仅仅局限在这个层次,并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真的就成为教书匠了。教师应该代表的是社会上的知识分子阶层,知识分子阶层沦为转化传承的工具。我们必须得转变。
当教师在课堂上负责转化课本上的知识时,有的学生觉得老师讲得无聊,课后看看课本就会,还不如抓紧时间想想游戏攻略,这类学生普遍智商较高;有的学生其实还跟不上,但他们努力地想跟,想让老师慢一点,但“高效课堂”的背景下,却不太容易;还有的学生早就厌倦了这种机器人般的课堂模式,开始和周围学生说笑打闹……课堂变成了市场。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转化,但高级任务应该是对学生的转变,对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个性化教学”。在这个程度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转变书本上的教育理论,还要转变这些学生。
当教师必须要达标的就是普通话,学校里也有“请讲普通话”的标语。当我们走进名师课堂的时候发现,某些教师上课时的普通话并不标准,反而让人觉得有抑扬顿挫感。华东师大的周宏教授就提出过这个问题,他当堂用吴语朗诵了《阿房宫赋》,赢得满堂掌声。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还是很有差距的。虽然我们在学校接触了这样那样的教育理论,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将会是教师生涯中很重要的一段路程。所以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将教育理论进行转变,转变为能够为教育实践所应用的理论。
班主任老师分为这么几个等级:最低等级是“班长”,疲于应付班级的各种事物;其次是“班妈”,不分昼夜的为这个班级操劳,每当生气的时候,总会说一句“我为你们操碎了心,而你们却还是这样”;最高等级是“领袖”,平时不用多说,但当你提出你的思路时,学生非常认可,并能够照做,并且学生能为成为该班级的一员而荣幸。
教育需要传承,更需要变化,作为新一代的教师,我们有责任探索符合这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教育理论,而探索的起点应该从转变开始,转变自己,转变他人,转变自己的教育观。■
(作者单位:甘肃张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