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庆武
有人说:把儿童当儿童看。我认为可以把这种理念延伸到初中教师身上。也就是说中学生在老师的眼中也是孩子。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有两点思考。
思考一:学生不是“东西”,而是活生生的人
既不能把学生看成是“工具”、“容器”等这样的东西,更不能把学生看成是“农作物”。尽管有人说,我们的教育不是“工业”,而是“农业”,但是我们的教育千万不能变成“农业”。
现实中还存在这样的情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昏昏沉沉地睡;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做题,老师在办公室里努力地判卷。这样的课堂,不仅学生累,教师更累。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没有快乐,老师更得不到幸福。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需要找到解脱的方法,不要让学生成为老师发泄的对象,不要让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机器。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课堂,不能让学生成为将来社会的“低能儿”或“畸形儿”。不能成为“训练”的代名词。
下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一个德国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写给—位中学校长的信,在信中他尖锐地批评了这种仅仅以认知能力的培养和“何以为生”本领的训练为核心的传统课堂教学在培养目标和基本任务上的严重偏颇,值得我们深思。
亲爱的老师:
我是纳粹集中营的一个幸存者。我亲眼看到过别人没有看到过的事实:高级工程师建造了毒气站;医术高超的医生毒死了孩子;受过严格教育和培训的护士残害了婴儿;高中和大学的毕业生们用枪打死或活埋了妇女和儿童。因此,我对教育产生了怀疑。我请求:帮助你的学生成为人(become human)吧!再也不要培养出学问渊博的恶魔、技术高超的精神变态者及受过高等教育的刽子手。读、写、算只有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的时候才是重要的。
这封信令人震撼之处在于,它尖锐地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一个根本问题: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其终极目的是什么?显然不是仅仅教授某种专业或技能,而应该具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应该将人的智力、体力、美育、道德等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因此,教育者不能只顾眼前,只顾自己,而要有一个明确目标,到底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认为培养有道德、有人格的公民,才是教育的第一要务。
思考二:学生不是成人
学生是孩子,就意味着学生不是成人,也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还没有成人那般成熟,他们的天性还是那么纯真,他们的认知观还存在很大偏颇。基于这样一个前提,我们就可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規律和视角要求儿童,正因为他们发展得不成熟,才更需要我们的呵护、宽容和理解。我们不能期望学生变成“小大人”,而是应该尽可能地让教师成为“长大了的儿童”,拥有孩子的心灵、视角与语言。
如何对待那些身体健康,由于后天原因致使品德行为、心理倾向等非智力因素形成的偏差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呢?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是幼稚的,情感纯真无邪。老师对他们如何,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反馈过来,不掩饰,不伪装,好就是好,恶就是恶。有时候他们气人的举动不是发乎本心的,这时老师的喜怒哀乐可以激起他们的爱与憎。爱的回报是学生听你的,信任你,积极地按你意见办事,憎的回报则是对立,反抗或是恶作剧。
我班有个学生,初一入学没有多长时间就给我添了不少麻烦。第一周在校园里吸烟,第二周向学生要钱要物,课堂表现是,天天欠交作业,上课说小话、打瞌睡,成绩倒数。对于这样的“差生”,我耐心做他的思想工作,发现其优点,小心培植,使其被感化。我发现他个头大,课下经常往篮球场地跑,整天抱个篮球,在校园里晃来晃去。有一次,我在篮球场地遇到他,我说,咱们两个比一比呀,看看谁厉害。就这样,我一边和他玩球,一边和他谈打球的技巧。从这以后,我们俩成为篮球场上的朋友。他对我不再那么隔阂,逐渐能听从我的意见了。
经过半年多的教育,这位学生逐渐成为一个主动维护班集体利益,为班级积极办事的学生,虽然他还是老师们眼中的“差生”,但是,和他小学时被封号的“调皮大王”相比,他的行为习惯改了很多,思想也进步了很多。更主要的是,他不再排斥老师,不再排斥学习了。
有时候,学生的思想是动摇不已的。去年开学时,我班的一名学生找我,毅然决然地要转班。后来,又把家长叫来,让我给调班,我向家长保证,让这个学生在我班里待上一个星期,如果一个星期以后他坚持转班的话,我就给调班。结果,一个星期过后,我让这个学生转班,他不愿意了。
从这件事中,我有一种深入研究这个年龄段学生心理的冲动,他们的想法有很多都是不成熟的,比如想要尽早离开学校挣钱的想法;由于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产生消极自闭的想法;处于青春期,无法处理与异性同学交往的问题,等等。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所作所为如果没有加以正确引导,那么他们的认知和行为往往会走向偏颇。因此,我们要把孩子当成孩子。要给孩子一种安全的空间,给孩子一个舒展的舞台,给孩子一个理想的支点,给孩子一段刻骨铭心的学习之旅。
作为教育者,我们只有把学生当做孩子,我们的胸怀才能宽阔,只有容下学生的无知,才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之处,才能感受到教育工作的乐趣,才能成就教育事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