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程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数学是各学科中教学、学习难度较高的一门学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喜欢数学的学生的比例与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的比例几乎相等。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最成功的方面必定是他们最感兴趣,最热爱的,当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正向的心理动因,他的心里就会萌生学习驱动力,从而倾心刻磨获得自我心理预期达到的目的和效果。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如何诱导学生学数学的心理发生思维推理的正迁移,并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呢?首先应对自己的学生情况有全面的了解,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交流、分析,我发现我所教的部分后进生学习兴趣不浓,对数学学习有诸多方面的心理障碍:消极、厌倦心理,自卑心理,懒惰心理,天生畏惧心理,依赖心理等。在教学中,应随时悉心关注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有机会让他们把烦恼和困惑宣泄出来,与他们面对面以朋友的身份互相交流探讨,达到心理上的彼此认同、信任、共鸣,同时满足他们被理解和被尊重的需要。更多地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一句积极鼓励性的话语,比批评十句要有效得多。每个人在心理上,情感上都需要别人对自己的认同,而且要为他们提供自由表达自己思想,勇于表述自己观点和实现自己思维飞跃的开始。因此教师应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欣赏者和支持者,从而愈合他们的自尊心,树立自信心,进而才能培养和调动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激情。
一、营造师生间良好的情感氛围
赞科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者自己应该充分进入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与学生进行彼此毫无分歧和亲密无间的交流。”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积极的情感,可以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促进脑细胞的活动,从而使学生从记忆仓库中涌现出许多表象,发出多种多样的心异议联想,形成强烈追求、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课堂教学氛围。
首先要让你的学生对你这位老师有好感,学生要从心理上认同你。学生只有喜欢你这位老师,才会喜欢你所教的这门学科——数学,并逐渐对它产生兴趣。而要使学生对自己第一印象要好,则自身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素质要高,课堂上语言要生动、形象,课堂上教师要充满激情,对学生充满爱心、无私心,既不偏重优生,又不歧视差生,课堂要充满活跃、民主激励的气氛。
二、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学得愉快主动,并从中获得乐趣,数学教师的情绪状态,或者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教育实践证明,当教师的思想感情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激起了学生的情感时,学生就能更好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因为“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这种感染作用更为突出”(摘引《教育心理学》)。教师宽广的知识面、旺盛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尤其是发自内心的积极的教学情感(表现于教师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犹如让学生服用了兴奋剂,使他们自始至终兴致盎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满腔热情地热爱学生,必须全力以赴地投入教学,唯有这样,数学教学才能成为充满情感活动富有吸引力的生机盎然的学习生活。
例如,在教学“容积”这一概念时,我事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带200ml刻度的烧杯、能装1立方分米的学具、1升的啤酒杯和一个盛有清水的脸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升、毫升、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实验开始后,人人开动脑筋、想办法,紧张地忙碌着。反馈、交流时,各个小组的代表争先恐后地汇报他们的成果,有的说,将注满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学具中,得到1升=1立方分米;有的说,把1立方分米的学具盛满水,然后倒回200毫升的烧杯中,发现正好倒了五次,得到1升=1000毫升……最后,有个学生说:“我知道,由于1升=1000毫升,1升=1立方分米,以前还学过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因此我推断1毫升=1立方厘米。”学生的神情中充满了自豪与快乐,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是多好的情绪体验啊。它会促使学生不断地探究、学习下去。他们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自己提出方案、实践探究、操作验证、合作交流……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参与状态。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养成了自觉探究数学的好习惯。
三、从成功的喜悦中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的学习,更多的是从准备练习开始的。准备练习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所以准备练习要注意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瞄准切入点,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因数的末尾有0的乘法”时,我设计了如下的准备练习:
(一)写数:
2个十写作( )12个十写作( )
4个百写作( )24个百写作( )
(二)用“十”或“百”作计数单位:
30=( )个十130=( )个十
200=( )个百4200=( )个百
(三)填空:
5个“十”乘以3等于( )个“十”,写作( )
15個“十”乘以3等于( )个“十”,写作( )
4个“百”乘以2等于( )个“百”,写作( )
34个“百”乘以2等于( )个“百”,写作( )
接着讲授例题280×3,学生就能根据准备练习,联想到把280看做28个十,再进行计算,随后出示简便算法的竖式,并逐步展示竖式的书写和计算过程。通过分析,学生发现准备题与例题之间的联系,悟出了算理。这样的设计抓住了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缩短了学生认知上的差距,使学生具备了主动参与新知识学习的基础。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一次,我在上六年级的复习课时讲到这么一道题,A×4/5=B×3/4时,A:B=( )∶( )。我用比例的知识讲解,其中一位学生举手回答,用倒数的知识更快,把A×4/5看着等于1,B×3/4也看着等于1,那么就等于5/4,B就等于4/3,很快A:B就等于15:16。听完他的解题后,我给予充分肯定,这时我引导学生这样的方法其实也可以应用到很多的地方。如判断题:甲数的4/5等于乙数的3/4,乙数比甲数大( )。这样平等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敢说、敢想、敢表达的能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数学学科要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结合数学科的特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以情趣导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数学教学心理学认为:教师应该设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前处于对知识的“饥饿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热情。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激发其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
[2]教育家成长丛书.黄爱华与智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