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如何落实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2015-09-10 07:22彭瑞娟
考试周刊 2015年15期
关键词:科学课文情境

彭瑞娟

科学本身包括探究过程和结果,把科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同样包括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相结合,它涉及事实概念规律、态度、价值观。《科学课程标准》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在目标上涵盖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以及如何以主体活动方式与科学知识内容相结合的事例,大大降低教师理解和落实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目标的难度。那么如何在农村落实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呢?经过多年任教实践,我谈谈看法。

1.掌握教材基本内容

每篇课文总是有一些最基本的内容。例如:从科学概念角度看,有的课文是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及其形态或性质的,有的课文是指导学生认识某种自然变化或规律的,有的课文是指导学生认识人对自然事物的了解、改造和保护的……从过程和方法的角度看,有的课文是引领学生经历观察、实验过程的,有的课文是让学生提高阅读资料、整理事实能力的,有的课文是引导学生学习和利用数据、文字、图表等形式收集表述研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看,有的课文侧重培养学生科学学习态度,有的课文侧重培养学生对待科学、对待自然的正确意识等,只有掌握教材基本内容,才能明确备课中应该“备什么”和“怎么备”的问题。

2.动手操作,探究科学

《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经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其教学建议指出:“教师应该悉心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亲自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活动中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对活动的进展及时做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措施和策略。”原来没有普及小学实验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很少,甚至在农村许多地方都没有做实验操作,把实验步骤和实验步骤图作为图文讲解,学生习以为常,当然不会发现什么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

3.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停留在“好玩”、“新奇”、“刺激”上,停留在希望老师给予解释上。教师的任务是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的兴趣范围,引导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究期望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从许多方面入手,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巧设疑难,引导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

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育有疑,有疑者须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教师总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步步激疑、导疑、释疑。正像一篇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一开始就把尖锐的矛盾冲突呈现在读者面前,扣人心弦,使人欲罢不能。教学亦是如此,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教学《水与生命》时,学生普遍认为水是白色的。有小部分学生认为水是蓝色的,问其原因,他们都说:大海都是蓝色的,所以水都应该是蓝色的。于是我拿出一杯豆浆、一杯硫酸铜溶液、一杯清水让学生比较,学生马上发现自己认识上的不足,提出“水是什么颜色的”的探究问题。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他们都自觉地、主动地寻找办法解决它。如果让学生围绕教师提供的问题展开探究,他们往往缺乏那种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愿望,学习就会变得比较被动。

5.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内在动机很重要。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那些来自外部的动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大多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启发他们更关注身边的科学,让他们更好地在生活中学科学,便于对“科学寓生活,生活有科学”的体验和理解。学生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缺乏持久性,需要教师的帮助以延续并使之演变成为探求知识的欲望和热爱科学的情感。而我们除了为学生提供产生好奇心的活动之外,更要用自身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和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难以想象一位没有科学兴趣的教师怎么使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运用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等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学习兴趣,巧妙地设疑和质疑,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让学生主动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有机展开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直接面临问题。”如果你做到这一点,你就成功了一半。

6.有效组织并实施探究活动

6.1钻研教材,制订实验计划。

科学教材内容的安排遵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因此,教学时首先要根据新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材,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特点出发制订整学期的教学实验计划。教材中的实验活动不可能都让学生做,选择实验内容时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突出重点、难点,确定哪些实验由教师演示,哪些实验由学生操作,尤其是学生操作的实验,还要制定出有效的实施方案。

6.2师生共同准备实验材料。

科学实验离不开实验材料,充足的、有结构的材料是有效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实验前一定要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在材料的准备上,不仅需要教师准备,还要求学生准备。学生准备材料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又是提前介入的过程,一旦学生动手操作,进展就比较顺利。

6.3有序组织,确保实验有效。

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弱,一到实验活动,就显得特别兴奋,都争着表现,经常吵作一团,把老师的要求忘得一干二净。此时,如果教师板起面孔维持秩序,也只能是声嘶力竭、筋疲力尽,学生却全然不顾,仍然“兴趣盎然”。另外,一下课,学生往往卷起自己的文具直往教室里跑,面对一片狼藉的实验桌,教师只好自己收拾。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教育:(1)排好队进实验室,保证实验室安静。(2)没有老师许可学生不能动实验器材。(3)科学实验室要保持干净,实验结束一定要整理好实验器材,垃圾放到指定区域。

猜你喜欢
科学课文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背课文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