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红芳
自国家启动首轮课改至今十多年时间,省、市、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在全力推行新课改思想与理念,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与方法,竭力促进学生主动而全面地发展,作为新课改实验学校的老君乡镇泰小学也不例外。为了全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2012年,我校成立新课程改革办公室,制定出台《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方案》、《双向三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从2013年到2014年我们以教育教学过程性考核为手段,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这一核心,组织评估组,先后四次对课改实验班级进行全覆盖督查。总体而言,我校确定的四、五两个年级2个实验班及80余名学生在教学管理与评价、学习方式与效果、个体素质与能力等方面都发生明显变化,教育管理趋向民主化、科学化,学习方式趋向自主化、个性化,评价方式趋向多元化、生本化,个体发展趋向全面和特长化。但是,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参差不齐的队伍水平与人员结构、尚欠成熟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方式等多种因素,制约课改工作的有力推进。
一、主要问题
1.立标不准。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目标导向与成效追求,但大多数教师对课程标准指导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备课、授课、评课时不能自觉依据课标。于是课堂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教学实施与效果评价处于肤浅层面,无法保障课堂教学的高效。
2.课本不熟。
课本者,教与学之基本、根本,教师对教本的研读、理解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执行与教学效果生成。但是一部分教师往往轻视对文本的反复研读与琢磨,对教材的理解与处理表现得大而化之,以其昏昏,不能令人昭昭。
3.学情不清。
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性格、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教学成效,问题是许多教师不注重情境创设、场景烘托、兴趣激发、习惯养成,不注重对教学对象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的深度分析,不注重每个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提示,教学无法落实“生本”理念和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
4.自学不够。
学习终归是自己的事。未经充分的自我感知、理解、表达、体验、操作、记忆环节,就开始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拓展延伸,将本属于个性化的学习变成热闹而虚假的喧闹。教学华而不实,热热闹闹的背后是肤浅、机械与乏味。
5.导而无法。
教师不注重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主导意识不强,导学方式预设不够:要么置学生于不顾,置学情、课情而不理,一味讲授、灌输;要么课堂组织无能力,学生的活动处于无序状态,学生的所需得不到满足,课堂的生成得不到重视。编写和使用的导学案不导目标实现的方法措施、不导重点、难点、关键点的突破过程和策略,不导学法要领的掌握,不导思维品质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而将其习题化、格式化。
6.组而不合。
虽有小组划分,但无应有的社会分工、无明确的责任义务,无情感维系与奋斗目标。小组长的培训不到位,其作用与价值没有充分体现;评价激励措施不科学、不成体系,导致学习小组缺乏凝聚力、向心力与战斗力。名为小组,实则一盘散沙。
7.教法死板。
由于教育理论武装不足、教学经验总结不够、自我反思功夫不到,抱残守缺、孤陋寡闻,不知变通,在教法上没有灵活选择的余地。
8.死套模式。
有些教师本来还在蹒跚学步,别人给他一个模式就不加任何思考地死板硬套。即要么邯郸学步,要么穿新鞋走老路,或穿新鞋走错路。
9.激情不足。
相当一部分教师业务素质不高,教学水平较低,教学艺术欠缺,感情投入不够,情境创设和氛围营造意识和能力不到位,导致教师与学生无激情,导致课堂无活力。
二、基本对策
1.研读课标,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正确性。
不学课标而施教,定然会有偏离方向与目标的危险,甚至有南辕北辙的可能。不要嫌麻烦,花些时间静下心来好好琢磨一下课标,务必做到依标备课、依标施教、依标评学,只有如此才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2.熟读课本,确保教材挖掘的深刻性。
教师对课本挖掘的深度、理解的高度、拓展的广度决定教学的有效度与达成度。只有完全彻底内化于心,才能得心应手外显于行。一个好教师首要的功力是准确把握教材、科学取舍教材,其次是为我所用。叶圣陶老先生讲过: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每一个名师必须经历“走进教材—破解教材—超越教材”的嬗变。
3.掌握学情,确保教法选择的灵活性。
当胸中有标、心中有本之后,下一步就必须眼中有生。教什么学生用什么招,这便是因材施教。用《礼记·学证》中的话就是:“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如习惯不良者,多些关爱,助其养成;兴趣不浓者,创设情境,增其情趣;方法不当者,师友互助,以求借鉴。储备不足者,用功于课外,极力补之等。
4.强化自学,确保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无论民国教育家陶行知还是当代名师魏书生,但凡著名的教育家,都强调自学。陶行知讲,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扶是为了不需要扶,最后是要孩子自能走路、自能识字、自能阅读。魏书生“六步教学法”之“定向”、“自学”、“答疑”、“反馈”、“自测”、“自结”都是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和归宿的。无论您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流程,自学必须有足够的时间、空间等条件保证,特别是后进生。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保证足够的预习,预习不充分,绝对不新授,自我感悟、自我理解、自我体验不到位,绝对不合作、不讨论、不交流,这就是“不悱不愤、不启不发”。有人甚至提出,从来没有人能教会别人一样东西,所有的习得都是自己悟到的。同理,成人成才、成仙成佛,靠的是自我对世俗与常规的超越,师父只是提醒与点化。
5.强化小组建设,确保教育教学组织的社会性。
(1)建设的含义。我们在“高效课堂”后面加上“建设”二字,是因为将它定性为一项系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程。它需要匠心独具地设计与策划,需要师生的合作施工,需要主管部门的激励评价跟进与工程质量监督。我们认为,在高效课堂建设工程体系中,非智力因素培养是保障工程,学习小组建设是基础工程,导学案备写是引桥工程,激励、评价、监测是动力工程,课堂教学实施是核心工程。
(2)学习小组的性质。学习小组不仅是简单的学习互助组,更是一个微社会组织。不同性别、不同兴趣、爱好、特长,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学习与生活经验的若干名同学组成一个最小的社会单位,为了一个共同的发展目标,自觉自愿承担不同的社会成员角色,有不同的责任分工,履行各自的社会义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小组更应该是友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评价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友谊共同体是基石,它使同学的概念更具体、更充实、更丰满。组长与组员、组员与组员之间呈师友、学友之关系。它们有明确的责任归属,必须为小组内各成员的成长、本小组的发展负责任。要讲规则、规范,更要讲友情、友谊、友爱,讲付出,讲牺牲。唯有如此才能渐渐形成小组风格、小组品质、小组精神,才能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只有如此,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促进人发展与进步。杜威说:教学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如果学校是一个较大的社会,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小组是一个微社会。但凡社会,就需要有社会法则、社会意识、社会规范、社会道德,这是至关重要的。
6.选择灵活的教法与模式,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有式,亦无定式;广集百家,自成一家。在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中,唯有适合自我的,才是有效的;唯有促进全体学生全面而有特长地发展的,才是最好的。有模式,不唯模式,已达成共识。但我还坚持一句话:教育教学的核心是执教者的教育思想、教学水准、教学艺术、教学素养。如同酒的品位不在于选择什么样的瓶子,关键在于装什么品质的酒;你的道路不在于你选择穿什么样的鞋子,而在于你行动的目标、方向、速度。
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改背景下如何构建“理想课堂”“和谐课堂”课题批号:BY[2012]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