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未央
这个标题对于读者来说或许有些莫名其妙,因为略去了与之相搭配的一个共同的“德”字。此典故来自三十多年前的一场文艺界大讨论,那是关于刚刚改革开放时期高扬“伤痕”和“反思”旗帜的现实主义文艺作品究竟应该“歌德”还是“缺德”的属性之争。今天重新想起这个尘封已久的文艺批评历史名词,并不是用于类似当年的争论,而是由新近看到的一些优秀传记影片引发的感慨。
以真实历史人物的生平故事为题材的传记影片是一百多年来电影史上重要的电影品种之一,而且从来不乏佳作。举凡《甘地传》、《莫扎特》、《勇敢的心》、《辛德勒的名单》、《美丽心灵》、《国王的演讲》、《铁娘子》等等许多著名传记影片,莫不令观众深受感动,并从历史人物本身不能完全虚构的事迹中分享人生教益。在此重提这个话题,一是因为近期又有两部优秀的传记影片——《模仿游戏》和《万物理论》大放异彩,二是由此感慨在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业绩“大跃进”的今天,国产的传记影片却依然佳作难觅。
传记影片《万物理论》的传主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物理学家霍金。作为物理学家,他的知名度不仅是自爱因斯坦以降最高的,其故事也是远远超出物理学界而为广大普通民众所家喻户晓的。以这样的人物生平为题材的电影自然也就格外容易吸引大众的眼球。《模仿游戏》的传主图灵,是与霍金同样出身剑桥的科学家,也许在“广为人知”这一点上和霍金相比略逊一筹,但他对人类现代化社会生活的实际意义与具体影响恐怕更甚于霍金。考虑到图灵作为发明了今天绝大多数地球人须臾不可或缺的电脑(乃至电脑的延伸终端——手机)的先驱者,又有着特定年代、特殊经历的传奇性,这样一部传记影片当然备受瞩目。
但是看过之后才发现:《模仿游戏》的魅力还是远远超过了传主图灵教授本身已经非凡的魅力,这部传记影片无论从题材选取、角度切入、话题讨论、情感纠结、道德审判、伦理辨析、人物塑造、演员表演等各个方面都可圈可点。《模仿游戏》看上去酣畅淋漓,情节之起伏跌宕,即使作为以冲突和悬念为卖点的商业片都毫不逊色,以至于在观影过程中有时甚至忘了这是在看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生平故事,因为真实的人生故事往往平淡无奇。可看完《模仿游戏》之后,却又一如经典的文艺片一般发人深省,因为其中有太多话题和意味堵在心口,一时难以“消化”。就像影片中图灵,在面对警探“难以置信”的感叹时,发出那一番莎士比亚台词般的诘问:“现在,警探,你来判断,告诉我,我是什么?我是机器?还是人类?我是一个战争英雄?还是一个罪犯?”
一部时长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在铺叙了足够丰富的故事之后,最终能够用十几秒的时间发出这样的诘问,让观众和影片中的警探一样面对判断的两难而久久不能释怀,这当然就是优秀与成功。可是作为中国观众,除了为这样的好电影如痴如醉、击节称赏之外,也难免要为国产传记影片一声叹息:我们为什么拍不出这样的电影?
其实以历史人物生平业绩为题材的传记影片我们也没少拍,之所以难觅如此精彩或者堪称经典的佳作,我认为首先是在选材上的观念问题。电影史上那些优秀的传记影片,创作者一开始在题材选择时所瞄准的传主往往不是一个完人,甚至有这样或那样的生理缺陷、性格缺陷、情感缺陷、道德缺陷。但正是有这些“缺”,才让人物丰满、可信、有趣,才让故事有了一唱三叹的起承转合,才让克服这种“缺陷”的过程成为贯穿影片始终而牢牢吸引人心的核心价值,才让观众油然而生那种久久不能释怀的心灵拷问。反观我们的传记影片,大多聚焦那些“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或领袖,即使传主本身并不完美,其所“缺”也都被创作者以“为尊者讳”的态度加以处理,变成一味地、无原则地“歌”了。这样的“完人”固然饱含了正能量,可是势必造成影片故事情节平淡化、人物性格平面化、内涵思辨平凡化的后果。
反观那些获得普世好评的优秀传记影片,深得文艺创作规律中欲擒故纵、借力打力的要义。恰恰是放大的传主的“缺”,然后再通过他们战胜自身所“缺”的过程达到了对他们进行“歌”的最佳效果。请看英国人是如何对待本国现任君主的爸爸——同时也是一位领导他们打赢反法西斯战争的、大有作为的君主,电影《国王的演讲》丝毫没有掩饰他“口吃”的生理“缺”陷,也充分展现了他为了克服这种生理“缺”陷所付出的努力以及过程中不顺利时的人性弱点,这样反而更有力地“歌”颂了他最终战胜自我的努力与成功。同样是英国乃至当今世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生理上的“缺”陷更是举世皆知,传记影片《万物理论》中同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样一个年轻人如何面对病魔突如其来的人生打击,以及如何走出消极心态、成就学术辉煌的过程。
至于传记影片《模仿游戏》,在这方面的处理就更加精彩了,因为传主图灵的所“缺”实在是太复杂、太跨时代、太一言难尽,对他的所“歌”也不是一种简单的爱国主义教育和英雄主义弘扬,而是把社会生活的伦理道德、历史发展的时代局限和人性迷宫的错综复杂共置于一个传奇人生故事的基础上,最终把这个悲剧人生演绎得令观众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