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模式,追溯数学知识的原点

2015-09-10 07:22:44陈金凯
考试周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原点数学教学数学知识

陈金凯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追溯数学知识的原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追溯数学知识的原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过程,拓宽探究空间,发展学生能力和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素养。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教学模式 数学知识 原点

山东省梁邹小学刘思军校长在一次讲座中提到“让课堂教学回到原点”的理念,让我很受启发。在大呼高效课堂的今天,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追求热闹的情境创设,华丽的课件制作,时髦的小组合作,却往往忽视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那就是回到数学知识的原点,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探究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立足数学原点,发展学生思维。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追溯数学知识的原点

在教学冀教版三年级《面积的认识》一课时,多数老师按照教材和学生的知识经验,先找一找生活中物体的面,再抽象出平面图形,而忽略了面的多样性(平面曲面)和数学上面的形成: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为此我们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是这样设计的:在学生找出身边物体的面后,还为学生提供水杯、球之类的物体,让他们亲自动手摸一摸,这些面既有平的又有弯曲的,还有凹凸不平的,为今后学习长方体圆柱体表面积做好铺垫。然后从这些物体上抽象出平面图形,再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这些平面图形是怎么画出来:先出示一个点,移动成线段,线段分别平移或旋转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思维水平还处于从直观向抽象转变的时期,如果作为一个知识点讲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则很显然难度过大。一个简短的课件演示,既降低了学生接受的难度,又为面的形成找到了数学根源,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烙印,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为今后学习立体图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追溯数学知识的原点

课堂教学是实施探究教学的主渠道,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为探究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过程,活用教材,拓宽探究空间,发展学生能力和思维。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一般的教学无非是先让学生猜想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因为先学习2、5的倍数,受已有知识影响,多数学生会联想到与个位数字有关,再让学生通过摆小棒记录数据观察等活动验证猜想是否正确,最后归纳总结出他们的特征。虽然结论产生了,但是到底为什么3的倍数要看所有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而不能只看个位数字,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要让知识回到原点,必须组织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解决学生心中隐藏的问题。下面的课例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课始,先让学生判断部分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由此引出问题。

(一)探究2、5的倍数为什么只看个位

师:(出示图)把1个十也就是10根小棒2根2根地分,会是什么结果?

师:既然十位上没有剩余,我们只需要分个位上的6根小棒,能分完吗?

师:我们再来看24。(课件配合同步演示)

师:第一个十2根2根的分,有剩余吗?那第2个十呢?

生:也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师:十位上的2还需要观察吗?只需要把个位上的4根小棒继续分,有没有剩余?那5个十呢?7个十、8个十呢?……2个2个地分有没有剩余?说明了什么?

生:十位上不管是几,只要2个2个地分,都不会有剩余。

师:看来,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和它十位上的数无关,只需要观察个位上的数。

师:再看一个三位数138谁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百位上的1也不需要观察呢?(课件同步演示)用刚才的方法解释,5的倍数为什么也只需要观察个位上的数就可以?

(二)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师:16是不是3的倍数?个位上的6是3的倍数,为什么16不是3的倍数呢?(师同步示图)

师:1个十2根2根地分,正好分完。那3根3根地分,会是什么结果?

师:十位上没有正好分完,剩余了1根,个位上还有6根,我们要继续分……1根和6根合起来是7根,3根3根地分会是什么结果?

师:7根再分就余1根。明白为什么16不是3的倍数了吧?

师:再看24。24是不是3的倍数?

生:24是3的倍数。

师:个位上的4不是3的倍数,24却是3的倍数?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拿出1号作业纸,自己动手分一分,画一画,弄明白为什么24是3的倍数。

师:结合你分的过程说一说,为什么4不是3的倍数,24却是3的倍数?(生说师总结,并同步展示课件。)

师:再来看一个更大的数!(课件出示138)你能不能用刚才分一分、画一画的方法,来判断138是不是3的倍数?(随着学生回答,教师用课件演示。)

师:下面我们不用操作,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把450像刚才那样分一分,会是什么结果?

生:4个一百根3根3根地分一共余4,5个十3个3个地分一共余5,4+5+0=9,9是3的倍数,450是3的倍数。(师示图)

师:回过头来梳理我们研究的这几个数(4个例子放在一个画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原来是几,剩下的数就是几。

师:仔细观察!(隐去画面,只剩下面一组数)

师:现在你找到判断3的倍数的方法了吗?

生:如果一个数各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完成意义建构。这样的课堂虽然占用了时间,但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质疑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几个课堂教学案例华丽情境少了,数学问题多了;低效活动少了,思考感悟多了;空泛提问少了,思维交流多了。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经常反思:我的课堂教学浪费学生的时间了吗?这种时间的浪费是否值得?是学生所需要的吗?在滚滚而来的改革之中,我们应该坚守什么,舍弃什么,关注什么,有没有戴着冠冕堂皇的帽子,心安理得地做着不着边际的教学活动。应该做到不管外面的风向如何,潮流如何,都要有自己的思想,去粗取精,去虚求实,与时俱进,让我们还它那份质朴与宁静,让数学知识回到原点,洗尽铅华,返璞归真。当然,我们强调回到思维原点,并非一切知识都从头教起,只是想提醒大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洪赏.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8).

[2]杨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9).

[3]李斌.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设计及其应用[J].辽宁教育,2007(04).

[4]陈承伟,谢存德.开展数学实验培养探索精神[J].江西教育,2007(08).

[5]陈永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探[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9(05).

猜你喜欢
原点数学教学数学知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Book Pilot 飞行选书师,让书重新回到原点
现代苏州(2019年16期)2019-09-27 09:31:02
重返历史“原点”的旅程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在原点震荡的扰动Schrödinger-Poisson系统的无穷多个解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09:44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2:24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9:34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