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诗十九首》教学中抒情技巧的把握

2015-09-10 07:22:44詹玉梅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2期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比兴芳草

詹玉梅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抒情短诗的代表,它的名称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昭明文选》,自魏晋以来一直得到人们的重视,历来文人们对它的评价都极高,甚至被誉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 既不完全同于诗骚和汉乐府的“天予真性、发言自高”,又不同于汉赋的追求辞藻、生僻险怪,开创了古诗才情并重,以气驭才、以才达气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古诗十九首》教学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它的抒情技巧:

一、以情融事,双管齐下

《古诗十九首》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善于通过叙事渗透抒情,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它借鉴《离骚》的抒情性,同时 “将叙事与抒情合二为一,词意婉转,诗思纤密,明显呈现出一种低回要眇的美学风貌”[1]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那种单纯而优美的抒情性格。相对于乐府民歌而言,《古诗十九首》侧重抒情,以情融事,作品多按感情的起伏节奏为主线。如《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首诗是写游子思念故乡和亲人,先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对方,再说所思的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以采芙蓉和兰草作为表达感情的手段,以“遗所思”,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对“同心”人热烈而深厚的感情。结构回环曲折,由相思而采芳草,由采芳草而望归乡,由望归乡又回到相思。这种回环反复的结构,正反映了作者内心深处的苦闷而复杂的心情。

又如《西北有高楼》写士子失意。它并不抽象地写他如何怀才不遇,失意彷徨,却写“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件的描绘,无意中流露了对那位歌者的同情:“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我们的诗人,从那凄切的琴声中,理解了佳人不遇“知音” 的伤情。也表明了自己生不逢时的寂寥;最后希望化为双鸿鹄同她一起奋翅高飞,更塑造出主人公奋发有为,而又四顾无侣的形象。

二、善用比兴,平易淡远

“比兴”是中国古代诗歌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地比喻,使其特征更加具体生动、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古诗十九首》在艺术手法上,就是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又汲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善于运用比兴手法,映衬烘托,着墨不多,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例如《行行重行行》中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以马和鸟的犹思故土,暗喻游子的眷恋故乡之情。这不仅可以把游子思乡之情具体化,而且还能启发人们作这样的思考:一般动物犹恋故土,那么极富感情的人,更当如何呢?这就增强了感情的浓度。

又如,《冉冉孤生竹》是成功运用比兴的诗篇: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全诗十六句,运用比兴的有十句,只有“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四句和末尾两句直接叙述抒情。文中的比喻,不但形象鲜明,而且在忧愁幽思中散发出一种强烈的青春气息,抒发了红颜易老,自伤迟暮的感慨。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使它显得更加饱满,更加生动。

三、融情入景,寓景于情

《古诗十九首》常常借助自然景物和环境描写对作者的主观心情作必要的渲染和衬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例如《迢迢牵牛星》这首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作者通过对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形象的描绘,抒写男女离别之情,通篇全是写景,而情在其中。“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及“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等几句,仍然是扣紧织女的形象和现实的景物来描写的,而织女的离愁却轻轻地点了出来。虽然是写天上的星星,居然像人间绸缪的夫妇,情景相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又如《明月何皎皎》这首诗: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本诗为思妇之作,以其夫客行不归,忧愁而望思之也。如李白在《蜀道难》中所说,“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诗篇以月明夜静,对影寂寥,忧愁之感,忽从中来,始而揽衣徘徊,既而出户彷徨,终而入房泣涕,情景如画,意味深远,沁人肺腑。

四、言近旨远,含义丰富

《古诗十九首》的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如话家常,但又异常精炼,含义丰富,耐人寻味。例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行行重行行》),思妇说:自别后,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才越过千百年,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叹。又如“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在这里,无法让人看到长长的思念最终带来的相互团聚,而最终到死一直折磨人的却是爱而离居无法相守的悲哀。你所感受到的,是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

总之,《古诗十九首》的抒情技巧应从其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语言等几个方面把握,形成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的抒情艺术。

——————

注释:

[1]刘跃进《赋到沧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徐季子《中国古代文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程千帆  沈祖芬《古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单位:尤溪文公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古诗十九首比兴芳草
《芳草》文学奖(2021/2022)获奖篇目
芳草满天涯文
当代作家(2023年3期)2023-04-23 00:14:07
体育梦想 芳草起航
《古诗十九首》的色彩
《古诗十九首》教学实践初探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19:47:24
比兴、咏物辨说
《古诗十九首》思想新解
考试周刊(2016年73期)2016-09-21 13:54:54
赋比兴之当代运用
中华诗词(2016年11期)2016-07-21 14:56:16
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