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典诵读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2015-09-10 07:22:44朱凤勤
考试周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诗词歌赋重阳节语文课程

朱凤勤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的瑰宝,它含有深刻的哲理、丰富的情感。学生进行经典诵读,就是与先哲对话,听取古代圣贤的教诲,可以积累知识、提升素养、提高语言感受力。同时,经典作品具有美育和德育的功能,“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内心世界不断强大和丰富。

经典是圣贤先哲对自身生活的记录和感悟,它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更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经典诵读的过程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基于此,我校进行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时,将经典诵读与传承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经典中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再现传统文化画面,加强经典中的传统文化实践,力争让经典诵读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挖掘经典中的传统文化资源

经典中富含传统文化。我们以节日诗歌为例,如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诵读这首诗时,我们在充分诵读、体会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的基础上,可以挖掘唐代人民是怎样过重阳节的。除了诗中写的登高望远、爬山、插茱萸外,通过查找资料,我们还知道了重阳节的来历及历史传承。重阳节这天习俗众多,包括秋游赏景、临水玩乐、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是一个非常温馨的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新的含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寓意平安和谐、生命长久和健康长寿。我们在学习时,号召学生回家和家长一起按传统方式过重阳节,传承古老的传统。

又如宋代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诵读的同时,我们体会到古人过年时要放鞭炮、换桃符和欢天喜地心情,可以挖掘春节的来历、传说及传统习俗让学生知晓,并要求学生将这些来历、传说讲给他人听,将传统习俗付诸实践。

像这样的古诗词很多,如唐朝杜牧的《清明》、唐朝宋之问的《途中寒食》、唐朝林杰的《乞巧》、元代元好问的《京都元夕》、汉代关于七夕节的诗词等,几乎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诗词歌赋,从这些诗词歌赋中都能挖掘出很多传统文化资源。

二、再现经典中的传统文化画面

经典诗词歌赋的画面感都很强,我们可以在诵读时用不同方式分门别类地再现。再现的方式很多,我们可以根据诗词歌赋的内容,选择合适或喜欢的方式加以呈现。

诗配画:几乎所有经典诗词都可以用此种方式再现画面,尤以写景类、叙事类为佳。配的画可以是单幅的,也可以是多幅的连环画,让浓浓的诗情变成生动鲜明的图画。教师组织鉴赏和评比,激发孩子的创作兴趣。

诗配乐: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先生早已给很多唐诗谱上了曲子,成为人们争相传唱的歌曲,并出了专辑《读唐诗》,收录了《登鹳雀楼》、《春居》、《红豆》等名篇。我们在诵读这些经典诗词时可以欣赏、学唱,甚至把这些由古诗词编排的歌曲编成舞蹈,让这些诗词变成童谣,永生难忘。

讲诗文故事:很多经典中都蕴含有趣的传说、故事,在诵读经典时可以有意识地积累,开“经典中的传说”故事会,通过这种方式,将源远流长的故事流传下去。

演一演:叙事类、送别类作品都可以演出来,比如课本中的《杨氏之子》、《送元二使安西》,我们在学习时把它们改编成了小剧本,在课堂上表演。当学生身着古装、羽扇纶巾、满腹经纶地“劝君更进一杯酒”时,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离文明又进了一步,不得不感叹经典的魅力。

奏一奏: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大多数孩子都学了一两门乐器。我们可以把乐器和诗词结合起来,比如学习《伯牙绝弦》,我们在弄懂文言文的意思后,把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楚,用表演的形式再现这个故事,演出时还请学古筝的同学演奏古筝曲《高山流水》。

三、加强经典中的传统文化实践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经典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很多,创作时的背景、情境、传说,经典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哲理甚至思维习惯,精神上的鼓舞、气节上的鞭策、文学上的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等,都值得我们用心体会和模仿。它们是那样鲜活,喜怒哀乐,时隔千年,仍然让我们感同身受。比如古诗中那些富含哲理的句子的应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今天都依然散发着璀璨的光芒;比如那些咏“梅、兰、竹、菊”的诗篇仍荡涤着人们的灵魂,那些气节歌仍是我们的民族魂;比如那些写景的、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仍能激起我们的共鸣……

我们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时,从时代背景、地理位置入手,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诵读、表演,吟诵其他的送别诗(《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赋得古原草离别》《别董大》……一直到席慕蓉的《送别》),还在课堂上欣赏因《送元二使安西》而谱写的《阳关三叠》,最后整节课在学生合唱的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中结束,学生的小脸因文化的滋润而纯净、唯美,听课的老师评价:这节课一定会使学生记忆深刻。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礼仪之邦,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今这个信仰有些迷失的时代,传承传统文化有着凝聚民族精气神、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小学生单纯如白纸,正需要我们用民族传统文化在他们纯净的心灵上画上最美的图画,浸润滋养他们焦渴的心灵,而经典诵读是一条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诗词歌赋重阳节语文课程
周殷切
当代作家(2023年6期)2023-07-20 11:47:17
诗词歌赋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 02:36:34
诗词歌赋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7:30
诗词歌赋
中老年保健(2021年9期)2021-08-24 03:51:28
重阳节
重阳节为什么称为“重九”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0
重阳节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