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俊
每一堂体育课结束,听到学生嘹亮的“老师再见”,我就感到欣慰:又成功地上了一堂体育课,这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好的体育课不仅学生得到了锻炼,而且师生双方身心和健康共同发展,这是我从事农村体育教学工作多年来的体会。然而并不是每堂体育课都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和效果,这不仅是由体育课的特点决定的,更是由体育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决定的。在体育课上适当运用情感教育,会使双方得到身心的愉悦,这种愉悦有时是终生难忘的。
一、给学生一点宽容,你会赢得师生情
农村中学孩子来自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家庭,有的宽裕,有的很贫穷。体育老师在检查学生服装时,对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有时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因为学生是人,他们有感情,有自尊心和荣誉感。谁不想穿得体面一些?贫困的家境使他们“身不由己”。我曾赠送给许多学生运动鞋,然而一批“穷”学生走了,又一批“穷”学生来了,我作为一个农村教育工作者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有限,但我可以给他们一点宽容,给他们以特别的关注。
记得有一次上体育课,一个男生不仅穿着便服,还穿着旧皮鞋。当时,我很生气,心想:“难道开学初再三强调的体育课的服装要求忘了吗?”但转念一想,还是先问问原因。于是我强忍怒火平静地问:“你为什么穿便装,穿皮鞋?”该男生说:“我上课前与其他同学换运动鞋,可没人换给我。我这双皮鞋还是捡的人家不要的。”说完,他羞愧地低下了头。我心酸了,我也曾贫穷过。小时候上体育课穿的是妈妈做的布鞋,为了多穿几年,妈妈总是把鞋做得很大。可我穿起来很不方便,脚一抬,鞋就掉,跑起来更是拖拖踏踏。想到此,我在全班宣布:以后这位学生上体育课服装可以不与其他同学一般要求,但尽量要穿运动鞋或布鞋,这样运动起来才方便,也不至于把脚扭伤。事后,我送给他一双运动鞋,什么也没说,而以后的体育课上他表现得很积极。再后来,有一次我到市某车站接从外地上学回来的女儿时遇到他,那时他早已毕业,在车站附近的饭店学厨师。由于汽车晚点,我不得不在车站等了一夜,而这位学生在车站陪着我等了一夜。他还做好饭菜给我送来并说:“老师,您歇会儿吧,我在这儿替你等。”此时,我深深体会什么是师生情。
二、严格要求学生,也要尊重学生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1]体育教学无时无刻不要求我们这样做。体育课有其本身的特点,不同于课堂教学,体育老师要有一定的管理、组织才能,同时也要有严明的纪律。但由于在室外教学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我们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也要给学生一点犯“错误”的时间。大雁南飞,排成“人”字或“一”字形的长队,难道你不心动吗?那我们就和学生一起欣赏大自然的美景,顺便还可以讲讲大雁的纪律观。如此不仅尊重了学生,还拉近了师生关系,下面的课上起来比禁止学生看而强迫学生继续上课的纪律要好。
三、多一点鼓励,少一些批评
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可谓娇生惯养,是温室里的花朵。再加上有些农村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只重视子女的文化课而不重视体育课及其子女的身体素质,不让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生怕累坏孩子,更有些学生是自己惯自己,怕上体育课。如看到跳山羊,还没跳就躲到别人的身后;800米跑,一到终点就停止不前,脸上露出痛苦的神情。此时,老师不能生气,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孩子,还没经历过多的磨难,还很难理解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坚强,什么是毅力。此时,他们需要的是老师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目光、真诚的信任和鼓励。“别怕,我会保护你的”,“坚持再跑几步,这对你的身体是有益的”,这样的话比批评有效得多。因为你原谅了学生的胆怯,你尊重学生的人格,他们也就更尊重你,听你的话。这不是迁就,而是一种爱。这时学生会表现出主动参与的激情,克服困难的热情,成功的喜悦属于他们也属于你。
四、多一点理解,多一分和谐
体育课上不乏“不遵守纪律者”,不乏“调皮者”。老师要首先弄清为什么学生会不遵守纪律,为什么会调皮,然后“对症下药”。这些“不遵守纪律者”、“调皮者”大多数是体育课上的积极分子,他们有时是不满足于课堂上的活动量;有时是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用他们的话说“就想痛快地打一场篮球,踢一场足球”。老师这时应对学生的“越轨行为”给予理解,适时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活动空间,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绪,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可以适时安排分组活动,或按体能分组,或按兴趣分组,同时让这些“调皮者”当队长,让他们当干部可以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和主体意识,他们会以积极的态度与老师合作。只要让他们找到最合适的位置,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他们就会玩得开心,老师的课就上得舒心。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明白的,但在具体实践中,有时学生会有“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感觉,这就会使学生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师生之间就会形成鸿沟。我们为什么不能和学生平等相处,动之以情,让学生自己从中晓之以理呢?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爱、鼓励、理解、帮助是社会所提倡的,老师适当运用情感,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那么教学过程就会愉悦。赞可夫说得好:“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2]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接触,而心灵的接触离不开情感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8.1.
[2]参阅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教学科学出版社,198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