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该从哲学的角度来解读教材

2015-09-10 07:22陈娟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要学哲学智慧

陈娟

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难教,有个性,有思想,只要不上文化课,看看哪一个都很可爱,都很懂事;可是一到了课堂上,一要求写作业,判若两人。我们尝试着找学生谈心,找家长交流沟通,试图找到帮助学生养成好好学习的习惯的路径。经过苦口婆心地谆谆教诲,有的学生改变了,变乖了,但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常常弄得教师焦头烂额。我们是否应该从我们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肯定也有责任。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以致用而已。学知识,学会学习,学会钻研和探究,从而学会做人。从哲学的角度讲,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因为需要才会产生。就学习而言,如果某些知识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学生的学习就会有动力,就会有激情。就当前的课堂,教师讲许多知识点给学生,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学,只知道是老师规定要学的,教材规定要学的。他们的目标也比较明确,听老师的话,认真跟着老师学,争取考得高分数,这样老师喜欢,父母高兴。所以一节课下来,老师都会让学生归纳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收获很多。仔细辨别一下,学生们所说的收获,不外乎理解了哪些词语,了解了怎样的人物或故事,明白了怎样的道理或受到怎样的启发。这些确实都是重要的知识,都是老师要求学生所掌握的(因为考试要考的),坚持不懈地积累,学生的胸中的确也有了一座海拔较高的知识的大山了。有了知识,有了丰富的知识,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这就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吗?非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从而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才是我们的追求。在当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中国人为数很少,有的还是华裔。从遗传学的角度看,中国人原本是不缺乏创造性的。那么该审视的,是我们后天所受的教育和思维方式,是我们现代教育的缺陷。

虽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已经进行十多年了,但是细细研究我们的课堂,更多的是在要求学生“知其然”。教师们也经过了反复的切磋商讨,通过怎样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怎样做好铺垫把知识点讲透,怎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的效率。很多情况下,老师的目标达到了,学生接受了,知识积累了,只要“知其然”了,考试成绩肯定差不了。至于要“知其所以然”,没有时间,没有精力,课堂上教师也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注重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但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学生提的问题没有多少价值,很多学生也提不出问题,有的问题提得很不错,教师也无法解答,一句“这个问题课后我们一起再探讨”就将学生打发了。因此,虽然学生学富五车了,但是所学的东西恐怕只能应对那张试卷!

这样的课堂是在这样的解读教材的基础上产生的。拿到一篇课文,教师们能很快地找到文章的中心,通过关键词句了解人物,理解内容,升华主题,同时也挖掘一到两个写作的训练点。备课就是在这样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出来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似乎顺理成章。

这样的学习并不是学生所需要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是我们国家所需要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追求知识的过程更重要,也更可贵,这应该就是哲学的本义。

一谈到哲学,大家可能就会觉得高深莫测;但是一谈到智慧,大家就会很感兴趣。殊不知,哲学就是“爱智慧”的学说。哲学(Philosophy)来自于古希腊文,由爱(philo)和智慧(sophia)两部分组成,哲学从诞生起就是以爱好、追求智慧为目标。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都是博学多才的学问家,但最让他们引以为骄傲的不是他们的学问,而是他们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对人生宇宙的好奇心。苏格拉底在解释为什么自己被德尔斐神庙认为是最有智慧的人时说:“因为我知道自己无知。”满腹经纶无所不知不是智慧,知道自己无知的这一行为才算得上是智慧。哲学——爱智慧,重点在“爱”上,不是在“智慧”上。一个“爱”字,尽显哲学本意,强调的是追求智慧的这一过程,而不仅仅是智慧本身,这种追求和热爱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最高体现。

哲学是一门学问,它教会人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告诉人怎么做,如何做得更好。如果我们的老师能从哲学的角度来解读教材,设计教案,组织教学,既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知识,帮助学生积累知识的财富;更引导学生一起深入探究拓展,让他们学会从多方面思考,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即我们常说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恐怕真的会“小脸通红,眼睛发亮,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他们一定会对学习充满兴趣,一定会学得欲罢不能。这一切要从教师解读教材做起,逐步培养学生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带领学生一起探究。《长城和运河》,一首饱含爱国情感的诗歌,全诗一共两个自然段,结构完全相同,而且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两大奇迹景象的“奇异”,讴歌了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颂扬了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抓住一些优美的词语,通过图文对照让学生感受奇迹的雄伟,进而感悟到祖先的智慧,这些都是知识层面的内容。通过深入解读,一个又一个问号在跳跃:“我国有那么多奇迹,作者为什么只写长城和运河?”“作者为什么要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祖先为什么要建造长城?他们又是怎样建造起来的?”“为什么要开挖京杭大运河,有什么意义?”……如果我们的学生能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学习,通过了解更多关于长城和运河的资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一定会更深一步,他们心中或许还会闪现“也要创造祖国的新奇迹”的念想,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才是学生需要的学习,也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学习。

从哲学的角度解读教材,现在开始行动。

作者简介:江苏省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要学哲学智慧
漫“话”抗疫·人与自然:生态保护这门“必修课”,我们要学的还有很多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