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学生的语感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

2015-09-10 07:22谢丛燕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语感语言语文

谢丛燕

语感能力是什么?是一种高层次的语言能力,是高级语文综合能力,实质上是一种领悟和意会的能力,是个体自动化的语言信息加工的能力,以感性形态为表征,具有直觉性、超语言性、整体性、创造性、多维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读写听说的语言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因此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语文知识更在语文能力,即语言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一种工具的突破口。

然而这一“最终目标”在农村中学的落实不尽如人意,与城市学生相比差距较大,令人堪忧。不必说在思想观念、情感意志、人格状态、审美鉴赏方面的判断能力,就连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语气感方面的判断能力都很低下。这表现在生活上则是怕说话,不会说话,说不好话;表现在课堂上则是不敢大胆发言,就算发言,不是声音小,就是吞吞吐吐,或是词不达意,表述不清;表现在作文中,错字较多,语言不简明,不连贯,不得体,有较多语法、逻辑错误。在语文考试中更能反映这一问题。课内文段阅读得分较高,而课外文段阅读得分较少。黄冈语文试题阅读分“浅层阅读”与“深层阅读”两块。从近两年考试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失分较多,特别是后一块。这说明我们农村学生的语感能力低下,所以在限定时间内阅读,阅读质量就不高,得分就少。如果他们能够一读就懂,一听就清,一写就通,一说就顺;听得真切,懂得透彻,说得漂亮,写得优美,那何愁不能得高分呢?

究其原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客观上讲,农村学生生活面窄,阅历少。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利于他们从“大语文”中习得语感能力。从主观上看,学生本人也存在问题。初中学生生性活泼,不喜欢呆坐,能真正坐下来读几本书的学生很少。就连老师逼读的事关考试成绩的作文书也很少读,就算读也只在写作文时“抱抱佛脚”,读读抄抄。即使读书也只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正因如此,农村初中学生的语感能力一时之间难有较大提升。

那么,农村初中学生的语感能力如何培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认识到语感能力是能培养的。因为语感能力具有直觉思维特点,说到底这种思维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而汉语与文学又无不具有形象性特征。再从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来看,人脑对拼音文字的处理是分别由两个不同的部位来职掌的,汉字具有“左视野优越性”。而左视野传入的信息主要由右脑处理,右脑主要储存“图像”,所谓形象思维主要由右脑完成,而右脑与创造性思维又是关系最为密切的。因此,对于培养创造性语文能力为目标的语感能力培养来说,形象思维策略不仅有其可行性,而且也有其必然性。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以语文知识为先导,以语言实践为主体,以语感能力培养为落脚点,做到教学有计划有目的。

第一,应着眼于学生对语文的实践感悟。

学生通过语言实践训练而获得经验意义上的启迪进而创造性地获得适应自己的个性和语文特点的学习方法,从而能动自主地学习探究,真正解决“学”和“会学”的问题。因此要加强实践,能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叶圣陶先生说:“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学生的语感能力教师是教不出来的,是学生自己由对言语对象的感受积淀而生成的,只能在语言实践中习得。因此要立足课堂,延伸课外,通过阅读经典名著、文学杂志,观看电影电视,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多个角度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扩充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逐步积淀而形成一定的语感能力。只有这样长期有效地训练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种语感直觉、语言习惯,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和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才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总之,我们要坚持“大语文观”,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坚持学校学习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最大限度利用一切语文学习的机会和因素,反复能动地进行语言实践,在听、说、读、写中把语言还原到一定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头脑中反复模拟、演习和创造,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

第二,要加强对学生语文实践感悟的指导。学生的语感能力虽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但是并不能排斥教师对学生学习、习得语文知识的指导。语感灵敏、准确品质的形成是建立在平时对语言现象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夸美纽斯指出,“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但是规则是可以帮助并且强化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在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语气感等训练过程中,应该注重传授理性知识,让学生在练习中取得理性经验,这样才能加速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另外还可以借鉴传统,反复诵读、品味、揣摩。“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不可一概排斥,读“熟”读“破”就是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习得语感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学生吟诵、推敲、揣摩、感悟、鉴赏等方法训练指导,使学生读得更“熟”更“破”,引导学生练好“内功”。

但是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要保护学生的阅读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为良好的语感能力极富个性,而个性往往又孕育着创造性。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孔乙己形象。因此教学过程中要着力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教师完全吻合,对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第三,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整体感知。

教学中要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而不是把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更不可训诂式的一字一句地解释。断章取义必定会曲解其意。语感能力能于一瞬间得到语表语里、语境与非语境以及语素与非语素等多项意义的总和,实在难以分清楚各是怎样获得的,因为这些东西本来就是多种因素共同积淀的结果。因而教师指导过程中要注意整体感知策略。新课标下的教学很注重学生的整体感悟,这是非常正确的。

第四,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

好的习惯学生终身受益。叶圣陶明确提出“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说。反过来,听就是读,用耳朵来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听说读写的训练很重要”,“必须养成习惯才行”。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的语感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由听说读写的习惯决定的。语感的灵敏和准确的品格是在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的基础上养成的。要让学生养成有话就说、有“情”就写的好习惯,多说多写,促使他们将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的一切感悟转化为内部语言,而后进行编码再用话语或文字形式输出来,从而进行言语形象的模拟和创造。要让学生养成听得真切、读得明白的好习惯,将别人的外部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进而以情感与语言的形态储存在大脑,用时就能存取自如。

第五,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

因为“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语言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是同步的”。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一个人是否具备学者或诗人素质的关键因素不在于知识的多少,而在于这个人的人格与创造性。他悟性高,人格高尚,他就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创造性地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歌德说:“要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要有雄伟的人格。”一代文人闻一多先生为了找到一剂救国救民的文化药方而钻研古代典籍,为了争取民主自由,他大义凛然地面对特务的枪口,拍案而起,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最后一次的讲演”至今还在我们耳边回响。一代伟人毛泽东站在黄土高原上,吟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言壮语。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人为地割裂“心”与“言”而大谈什么语感培养。学诗的功夫在诗外。培养优良语感能力,首先得塑造优秀的人格。

作者简介:湖北省浠水县思源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语感语言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