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烨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忽视了教材中的插图,没有准确把握插图与课文的关系,“重文弃图”,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日本久负盛名的绘本阅读推广者松居直先生这样诠释图和文的关系:“文字赋予图画新的内涵,图画表达了文字无法表达的奇妙与乐趣。文字使图画更加具体,图画让文字更加生动,文与图相得益彰。”所以,语文教师巧用课文插图,就能让插图焕发生机,为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一、巧用插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有疑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而插图的恰当合理运用也会收到此种效果。如在执教苏教版语文第四册《蜗牛的奖杯》一文时,教学伊始,我先请学生边观察文中第一幅插图,边听故事的第一段:“很久很久以前,蜗牛可不像现在这个样子。它长着一对有力的翅膀,能在空中自由地飞翔。”再借助文中第二幅插图,观察现在蜗牛的形象,引导学生质疑:现在的蜗牛为什么不会飞,而是背上有一个重重的硬壳呢?前后两幅插图形成鲜明对比。学生观察到蜗牛模样的不同,脑袋瓜里充满了疑问,迫不及待地要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了。由此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巧用插图,帮助学生读懂文本
1.结合插图,感知文本
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十册《少年王冕》一课的插图所反映的主要是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内容,但却涉及整篇课文的内容,是帮助学生感知整篇课文的一个载体,教学中我们应抓住课文与插图的呼应,从“你发现了七泖湖怎样的雨后美景”这个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插图,感知山下树木的“葱茏”“青翠欲滴”,感知七泖湖中荷花花苞上的“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的“晶莹透亮”。学生经过这样一番的入情入境,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阅读插图后的思考自然地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更加深了对王冕的认识,并享受了课文语言的美,使插图真正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2.结合插图,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知识有限,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如教学苏教版第五册《“东方之珠”》一课,文中所讲的“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浅水湾”“全港三大闹市之一的铜锣湾”“夜景闪耀的维多利亚港湾”这三个地点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仅凭想象对课文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这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看文中这三个地点的插图,直观形象的画面使学生认识了香港的浅水湾、铜锣湾、维多利亚港湾的同时,又惊叹于香港的迷人和繁华,赞美之情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激发。
再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七册《古诗二首》中《望洞庭》这首诗,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是课文的难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先指导学生观看插图,说说插图的意思,与课文的哪一部分是相照应的。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深切地体会这句诗的意思,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3.结合插图,点明中心
有经验的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揭示课文的中心。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九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教师在总结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的感人事迹时,再次出示课文中用近半个页面绘成的司马迁受辱发愤图,学生就会发现它与课文内容是多么地和谐与统一,是对文字很好的补充。图中司马迁在一盏昏暗的油灯下,执着毛笔在竹简上写字,身后一卷卷的竹简堆积如山,身下是杂乱的柴草,衣服破旧,似乎还血迹斑斑,但他的眼神坚定、有力,告诉我们他就是凭借着这种“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坚持到底的。这是多么生动、形象的活教材呀!学生将自己在画面中观察到的细节与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必能加深对司马迁发愤的体验,清楚地认识受辱后发愤写史记的司马迁,感受到司马迁的勇气、毅力、恒心,更感受到司马迁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史记》,还给我们留下了坚强不屈、永不服输的精神,这种精神,将会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步伐。这样既将课文所蕴含的司马迁发愤的画面鲜活地呈现出来,更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到了文章主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巧用插图,引导学生挖掘文本
1.插图想象,让思维插上翅膀
审美与想象是阅读的特质。插图多样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画面表达,为课文的内涵拓展提供了令人想象的空间。
如苏教版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文中有这样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怎样能让学生体会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厚的友情呢?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在心中想象诗句所表现的画面,然后出示了文中的两幅插图,一幅图是“宽阔的长江寂寞地流淌着,一叶孤舟出现在天际间的江面上”;另一幅则是“长江岸边百花盛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同一时间,不同空间,这样的两幅图把李白的无限依依不舍之情描摹得细腻、逼真。而“伫立”“凝视”,直至白帆消失在天尽头,天尽头还有什么呢?“唯见长江天际流”,只有这浩浩荡荡的春水啊,载着李白的不舍,流向远方。这绵绵而去的长江水,也象征着李、孟友情永世不绝。通过细细欣赏插图,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依托插图表达出来,挖掘其画外音,画外言,再回头来深入课文理解,从而达到感情的升华。
2.拓展延伸,为课文续写故事、诗歌
课文中的插图对于延伸文字内容有一定的帮助,一幅小小的插图也能成为我们课堂的延续,成为激发和培养孩子创造能力的载体,拓展学生无限的创作空间。童话故事的续写指导从课文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设计有趣的合理的场景。如在学完了课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后,再次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在小溪边照‘镜子’,它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它会怎么说,怎么做?”又如教学完散文诗《问银河》后,再次静静地观察两个孩子在星空下无限遐想的插图,学着诗中的句式,来问一问:“银河呀,在你( ),有( )吗?有( )吗?”
四、巧用插图,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1.插图渲染,指导朗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将插图巧妙地运用到有感情朗读的指导中,通过插图上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真实鲜明的情景再现等,激发学生情感,真正走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与心灵对话,使学生的朗读声情并茂,水到渠成。苏教版语文第四册《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的插图洋溢着幸福、欢乐。激动欢快的人群、你泼我灌的动作、大大小小的盛满清水的桶和盆,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那令人难忘的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学生被幸福、快乐所包围,他们充满感情的朗读就是最好的说明。
2.插图描绘,观察想象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在图画背后的事物。同时,使画面人物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面感。如观察《虎门销烟》一课的插图时,要从林则徐的凛然正气联想到他为民请命,不销毁鸦片誓不罢休的决心;从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民工热火朝天销毁鸦片的场面,联想到他们对鸦片的仇恨和销毁鸦片的喜悦心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人们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时激动得欢呼雀跃的场面,就更能体会到虎门销烟的重要历史意义。
3.插图练说,训练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师指导观察插图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学生把观察、想象到的内容完整有序地表达出来。当然,这种说话能力的培养并非通过简单几次的练习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教师长期不断的训练下得以逐步提高的。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一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观察、说话能力。从简单地说一两句话,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到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再到重点部分说得具体、说得详细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之获得表述能力,为今后培养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东林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