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年前梁启超“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的论断至今,历史一再告诉我们,教育从来就不是学校单方面筚路蓝缕的专项工程,而是承载“中国梦”的百年大计。在我国近现代追求“中国梦”的征途上,教育曾进行过两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清末的“废科举、兴学校”,实现了由封建教育向学校教育的转变;第二次是新中国教育体系建立,学校教育规模与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尽管我国近现代教育的两次重大变革为今天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不能不正视,直到今天封建教育的“读书做官”价值观依然阴魂不散。封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统治人才,“学而优则仕”直接体现了“读书做官”的价值取向,许多读书人把及第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做官成为衡量个人才能的唯一标准。今天“读书做官”的价值观依然深入人心,对国人有着很深的影响。当然,历经时代的变迁,“读书做官”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官”的内涵也大大地拓展到了是否“成功”。为了所谓的“成功”,学校应试教育屡禁不止,学生负担越来越重。
与此相联系,我国教育评价历来是以知识评价为核心的,从小学到大学都设有绝对不容挑战的“标准答案”,学生违背了“标准答案”就不能升学……这种知识评价不仅造成学生创新能力减退,而且影响整个民族的创新品格。尽管从教育公平方面考虑,知识评价(比如高考)还不具备完全废除的条件,但是我们可以逐步变革把学生作为知识容器的教育,尽力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教育如果长期固守知识评价,必致学生思维僵化,最终形成固定的“标准答案”思维,没有批判性思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曾说,我们这半个多世纪,其实是一个如何把多样化的人要素化……如果教育继续奉行把人的多样性异化为一种要素,一定要用标准化的知识体系、知识化的教学方式、学科化的所谓研究来规范这一切,那知识就死了。这种知识评价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培养一批只知应试、只想做官的头脑僵化的人。
2009年,教育部出台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并在全国遴选出16所高校作为杰出人才培养试验基地。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强调以人为本,并将素质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2011年,以义务教育19个新课程标准发布为标志,教育部再次加大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减少课程容量降低课程难度……
笔者认为,目前采取的这些措施是很好的治标良策,而要标本兼治,就应该推进教育的第三次重大变革——以变革“读书做官”价值观与知识评价制度为核心,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从知识型、技能型向创造型、发明型转变。为此,要采取有效措施,端正国人的教育价值观,改革知识评价制度,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环境,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杰出人才。
(刘尧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