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忠艳
摘 要: 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这套初中语文教材,不少老师认为难教,教时不够用,依然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教师要寻求适应这套教材特点的教法,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文章探索并尝试运用了“三结合“与“三利用“的教法。
关键词: 训练重点 预习提示 工具书 板书
一、“三结合”从课到课堂,始终将课文的“训练:道点”、“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相结合,充分把握新教材编写的特点。
1.结合训练重点:语文教材中,“训练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课觉教学中,必须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训练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以《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本课训练重点是:(1)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2)读书摘要。
2.结合预习提示:“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读写听说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掌握生字、词。如何抓住提示中的关键词关系学生能否真正全面领会“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的“预习提示”中,第一段只有两句话,可以让学生默读并思考它给我们提示些什么,引导他们明确第一句话中“比作”一词,既提示了本文标题采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再读第二句话,启示他们回答句中的“具体生动”、“条理分明”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句中的“说明了”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文体是说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义”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平时的反复训练,学生几乎都入了“读懂预习提示"的门。这样,讲究了教法,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
3.结合课后练习:教学中,首先要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陈规,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各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结合在预习中,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又如《大自然的语言》的练习一,这一题给出了段落大意,只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明确本文的条理性。应首先让学生读题,并回答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说明该问题的,二是让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这样为做“读书摘要”作过渡。练习五的笫1小题,则是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这一练习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不同用法,当堂揣摩解决。这种穿针引线的教法,既有利于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又有益于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声音,善于创新,善于欣赏学生作文中真实的童趣、童心,做到“以巧导思”。
二、“三利用”
利用工具书、板书和《中学生助学从书》。
1.利用工具书:学生的主要工具书是字典和词典。课文里的生字词,要教会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而且必须养成习惯,这就是一种能力。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首先给学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使用工具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使用工具书的兴趣,还要落实使用工具书的任务。
2.利用板书:在设计板书时,首先精心考虑内容的科学,文字的规范简明,书写的美观。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教师板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点明这种物候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而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草木荣枯”的“荣”的语言文字信息:“萌发”、“开放”、“孕育”和第二段拟人化的“暗示”,“传语”;“枯”的表现则是“变黄”、“褒草”。“候鸟去来”的体现是“燕子归”、“布谷鸟唱”、“大雁飞”,从而使学生其正理解本文标题的用法。在突出“训练重点”的“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教学时,则扳书优美词句以体现“生动”,“有条理”则板书第一段体现时间顺序的“春、夏、秋,冬”四个字和第二段以农事活动为顺序的“耕、种、割、插”四个字。
总之,精心的板书设计,要有科学性,简明而美观,体现教材作者的思路,反映教材的特色,而且突出教学的重点。
3.利用《中学生助学丛书——初中语文练习册》。这本练习册,是按教材课文或选段精心编排的练习题,作为教材习题的补充和扩展,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或掌握相关知识。但是如何使用,则是一门艺术。笔者在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利用助读读物的方法。这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或课堂使用,或课外练习;或集中使用,或分散使用;或利用训练丛书处理教材,理解教材,或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使用,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而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或间断穿插利用“练习册”进行课堂训练,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既达到了巩固提高的目的,又避免了课堂的单调、乏味的形式。
实践表明,“三结合”与“三利用”在教读课中的应用,体现了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是符合新时期语文教学要求的。这样,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使学生感到学语文轻松、有趣,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