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璐 丹青
王良春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员。绍兴市教育功臣、浙江省教师报晖奖获得者;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协作会副会长,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数控车工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省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高职分会常务理事;先后主持完成教育部规划课题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0余项,荣获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
从20岁大学毕业,他就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30年教育生涯中,他见证了一所学校“三迁校址、六易其名”——办学规模从无一名学生到万人规模,办学校址从荒僻山区到繁荣市区,办学场地从矿区废弃幼儿园到一校两区,办学层次从技工学校到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经历了中职向高职转型的蜕变,也见证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而30年的历练,使他自己也从质朴有为的年轻教师,成长为学校的掌门人。他,就是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良春。
化危机为良机,实现跨越式发展
1983年7月,时年20岁的王良春从重庆大学矿冶系毕业,被分配到位于漓渚铁矿的浙江矿冶技工学校任教。因前几年停止招生,学校当时无一名全日制学生,发展正处于低谷。简陋的校舍与空旷的校园,年少壮志与现实的落差,让王良春心中充满迷茫。
幸运的是,第二年学校就恢复了招生,学校有了转机,而王良春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主动要求担任班主任并负责教学工作。“当年的学生来源十分广泛,学生知识基础相差很大,教学上很难组织。但我一点都不怯场,用心准备每一节课。”因表现出色,工作后第二年,他就被评为优秀教师,次年又被提拔为学校教务科长,那一年,王良春才22岁。
为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王良春进行了不懈努力。在省技工教研室成立之际,王良春紧抓教学质量,接连组织学生参加全省统考与竞赛。“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年学校开始崭露头角,不断取得优异的统考成绩。1989年,在全省三个项目统考、竞赛中,学校一举夺得三个项目的第一名。浙江矿冶技工学校,从不知名的学校一跃成为全省教育系统关注的焦点。在此后的历次统考中,浙江矿冶技工学校一直是全省排头兵。1991年,学校被国家劳动部等五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在省级重点技校评估中以“硬件不足软件补”的特殊政策优先获得通过。因工作业绩突出,王良春又获评浙江省教师报晖奖。
1995年,国内经济发展遭遇波折,企业用工一时减少,国内大多数技工学校面临招生难、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浙江矿冶技工学校也深受影响,学校发展再次陷入困境。面对这样的境况,王良春不等不靠,与其团队以招生与就业工作为抓手,主抓生源基地和就业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经不懈努力,学校先后与300多所中学、200多家企业建立了“联谊”关系。在许多同类学校招生难、就业难,生源萎缩甚至关门的情况下,浙江矿冶技工学校却年年招生火爆,毕业生供不应求,规模不断扩张。王良春化危机为转机,学校也由此迈上发展新台阶。
抓质量谋发展,过硬的办学成绩让学校赢得了各界的一致认可,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高专水平评估优秀学院、省示范高职院校等,这其中凝聚了王良春的巨大心血。2007年省示范高职院校创建初期,由于任务繁重人手少,王良春几乎放弃了所有休息日。对评估材料,他夜以继日、逐字逐句推敲,每天基本都工作到晚上11点才休息。在他的合理协调分工和示范引领下,学校各项评估工作得以有序开展,获得了评估专家的高度赞许,为学校发展抓住了有利时机。
工作以来,王良春先后经历了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评估检查,为确保评估工作顺利进行,王良春总是全力以赴、统筹协调、合理安排、扎实工作,为顺利通过各项评估立下了汗马功劳,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信赖和尊重。
探索职教规律,以质量促发展
王良春对高职教育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认识和理解,又善于把理性思考运用于学校办学实践。在做好管理工作之余,王良春先后主持完成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荣获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
在长期教学与管理工作中,他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2002年,浙江矿冶技工学校升格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始试水高职层次办学。在分管教学工作时,王良春积极研究与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首岗能胜任、转岗能适应、发展有后劲”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教、学、做、工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强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工作”要素融合渗透到“教、学、做”等人才培养环节中,构建并实施“任务引领、阶梯渐进”的课程体系。王良春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加以总结提炼,其主持的“‘教、学、做、工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2009年浙江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教学特色与优势,为此,王良春高度重视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他看来,高职教育应重视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人才培养的必要保障,必须加强。学校前期以机电类与电气类专业为试点,确立了基于“四结合的培养机制、模块化的技能培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开放式的实训管理、阶梯式的职业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目标。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此为依据,加强教学改革,目前学校已建成省机电类、建筑类、计算机类、经济管理类示范性实训基地等8大类,共计140个余真实(或仿真)环境的有自身特色的校内实训基地,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宏观背景下,王良春与其团队开始了“中高职衔接”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实施五年一贯制、“3+2”、单考单招形式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在2014年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2014年4月,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承办单位,召开浙江省首届“中高职衔接优势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论坛”,邀请省内27所中职学校、在绍高职院校、产业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等120余名代表参加大会,为院校之间的合作、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搭建了交流平台。
王良春说:“我们有必要加强中职与高职的衔接,而中高职有机衔接过程中课程是关键。”为扎实推进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建设,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接下来将投入专项资金建设一批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教材。
搭建服务平台,积极反哺社会
王良春一直信奉高职教育“有为方能有位”,“贴近市场办学,服务地方经济是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职必须坚持的发展方向。”升格高职后,王良春加强论证与调研,采取多种举措和途径,从多个层面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
2006年,获悉绍兴市政府要筹建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后,王良春及时向学校领导班子汇报,积极奔走于绍兴市各相关部门。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绍兴市政府与学校共同投资1.22亿元,在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全国首家政府与学校共建、并由学校负责管理、维护、运行的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
政校共建实训基地实践无先例、无经验可供借鉴,王良春提议采取“边建设边运行、边摸索边完善”的方式。他带领团队加强理论研究,界定基地的功能定位及政、校、企主体职能,深入思考基地建设过程中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现实性与前瞻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公共实训基地与院校培训基地关系等问题。
他提出:在项目规划上,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为目标指向,突出新一轮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项目,突出一般社会培训机构难以承担或不愿承担的项目,突出高端职业、新兴职业、长周期技能和前瞻性技能的开发;在基地功能定位上,拓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就业服务与创业培训、承办技能竞赛和技术服务功能;在基地运行上,构建“学习培训包”、实施“一体化”教学,推行“超市化”、模块化培训模式,车间实行6S管理,学员实行“三班制”作息的“工厂化”实训方式。2009年,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成为浙江省第一家国家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
2012年,王良春接任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主任。他深感责任之重、任务之艰。如何进一步利用学校优势资源,提供优质服务,为绍兴市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变成王良春的一块“心头石”。当时适逢绍兴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期,绍兴市政府加大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王良春积极向市政府提议推进公共实训基地二期建设。2013年年底,二期建设实施方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由市政府和学校共同投资1亿元协力推进,以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努力建设一批紧密对接区域重点新兴产业,具备“高、新、精、尖”特征的新型实训平台。
当前,学院致力于联合区域制造业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应用技术服务水平。以卧龙电气、万丰奥特、凯达机床等绍兴周边上市龙头企业为重点,通过联合共建方式,深化产学研互动,共建高端技术研发中心,实现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双向互聘。另外,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还进一步扩大“企业科技特派员”队伍的规模和质量,提升产业技术服务水平;同时构建一批校内应用技术研究所,承接各类横向科技服务项目,解决周边中小企业面临的生产技术难题。
为力促绍兴提质转型与经济发展,王良春带领团队开始筹备组建绍兴市职业培训联盟。作为联盟理事长,王良春一直在思考如何有效发挥联盟作用,服务绍兴产业发展。他积极推动绍兴市各公共职业培训机构、大中专院校、职业学校、相关行业企业入盟,依托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优势,拓展联盟功能。三年来,基地与联盟开展各类社会培训近3.5万人次。
基地与联盟推动了市委市政府对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绍兴政府从制度和政策层面给予更多支持,使基地与联盟的受益面进一步扩展,影响力与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基地与联盟的良好建设成效与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基地+联盟:协同式人才培育的探索与实践》成果荣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对职教培训联盟的发展,王良春信心满满:“作为校企合作的新平台,联盟不仅能解决企业职工培训、实用技术攻关等现实难题,增强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同时也提高了学校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联盟将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成立专业技术研发团队;建设技术研发中心、研究所,提供成员企业以技术研发人员与设施支持;对接学校教师研究成果与企业研发需求,转化科技成果,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做好师生服务,助力幸福人生
王良春十分推崇“人本化服务”,他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多次强调,学校一定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好学生成长的服务工作。从教以来,不管是从事一线教学岗位,还是担任学院院长,他自己也一直都在履行着服务员的角色。
为做好学生成长的服务工作,王良春与其团队积极营造“技以立身、文以化人”的校园文化氛围。在他的支持下,学校高水平建设省级“黄酒文化传承基地”,开设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酒酿制技艺传承班,把技艺文化引入校园,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发展自信心。2008年起,学院每年都斥资百万元,搭建“技能文化节”育人平台。开展“技能运动会”“高技能人才大讲坛”“校企合赛”等活动。技能文化节与产业结构升级、高新技术发展、专业教学改革及学生发展需求同步,在课内外、校内外、技能与素养、传承与发展、区域文化与校本文化融合中突破。
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奖项达598项1373人次,其中国家一等奖99项231人次。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国家六部委联合组织的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夺得该项赛事高职组全部14个冠军中的7个,实现“五连冠”,金牌总数居全国高职院校榜首。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盛国栋在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中,作为中国的参赛代表角逐这一国际顶级赛事,获得数控组第8名的成绩,捧回了优胜奖。学校还荣获浙江省高校财会信息化大赛高职高专组四连冠;浙江省第六届程序设计竞赛获特等奖,填补了该项赛事高职高专组获奖的空白;教师邵树峰夺得CCTV“互动空间——数控超人”比赛冠军……国内许多权威媒体先后对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报道,省内外百余所高校来校参观。2013年,学校技能文化节获评绍兴市高等院校优秀校园文化品牌。
2014年学校举办第七届技能文化节,共有34家企业参与合作,设置55个技能竞赛项目,举办61场系列宣讲会与讲座,5000余名学生参与了各个项目的角逐。学院技能文化节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学生“高、精、尖、新”技术技能及人文素养、职业素质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师生的盛会、文化的载体、精技的动力、成才的高地。
一直以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呈现“入口旺,出口畅”态势,因“好学、肯干、顶用”深受企业欢迎,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2.79%。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值达99.5%,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学院的毕业生不仅具有过硬的技术技能,而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如数控技术专业2006届毕业生朱佳龙先后获“浙江省技术能手”“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青春领袖”等一系列荣誉。
除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外,王良春还很关心教职工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虽然平时工作任务繁重,但他还是尽量抽出时间,深入到基层,深入到教师中间,及时了解教师困难和需求。在他的倡导下,学院设立教师接待日,完善群众来信来访,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和建议。
为强健教师体魄,丰富业余生活,王良春提出开展教职工“每天运动一小时,幸福执教一辈子”活动,不仅使教职工身体素质得以显著改善,还增强了教师间的凝聚力。在他的倡导下,学院还设立了校内爱心基金,面向困难党员、困难师生员工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王良春与其团队致力于“美丽校园、幸福校园”建设,努力为教职工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真正实现了事业留人、政策留人和感情留人。
在成绩面前,王良春继续努力前行。“课堂教学创新需服务学生知识、技能、素质和个性的协调发展”。结合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王良春积极探索和实践致力于促进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教学创新。他与其团队正在推行“大类入口、分段分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构建优质高效课堂创造良好环境。
弹指三十年飞逝。王良春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和执著,始终像一台上足发条不知疲惫的机器一样,保持着高速运转,为学校抓住了一次次发展机遇,实现了跨越式、超常规发展。他也成为学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的集中体现者。“奉献千秋唯觉少,丹心一片可对天”。王良春带着他的职教之梦,正团结和带领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再创事业发展新辉煌,谱写学院发展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