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秉性、发展进步的动力。”
——1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强调。
李克强在讲话中指出,第一,加快完善支撑创新的人才体系。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最大的禀赋优势,必须把提升人力素质放在优先位置,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要逐渐把更多资源投到“人”身上而不是“物”上面,改革人才评价体系,让潜心研究的人心无旁骛、厚积薄发,让创新创业的人有施展空间、无后顾之忧。
第二,加快完善包容创新的文化环境。创新文化是推动创新创造的重要精神力量。从科学研究、国民教育到创业就业等各个领域,都要鼓励创新思维。要倡导科学民主、淡泊名利、追求卓越,摒弃急功近利、学术失范等行为,破除论资排辈、门户之见、头衔崇拜,以真才实学论英雄,敢于让青年人挑大梁、出头彩。
人民网2015年1月10日
“孔子学院创办10年来,架起中外语言文化沟通理解的桥梁,形成共建、共有、共管、共享的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体系,为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各国人民的心灵沟通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九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在福建厦门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出席开幕式。
第九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在福建厦门举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校长、孔子学院代表共2000多人出席大会。国务院副总理、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要面向未来,平等合作,共同推动孔子学院事业发展,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新贡献。
刘延东说,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互鉴势不可挡。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新的十年要注重提升质量、服务需求、紧密合作、互利共赢。
新华网厦门2014年12月7日电
“我国有2.6亿在校学生。将广大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真诚信仰宪法、自觉维护宪法尊严、具有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近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
袁贵仁指出,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与途径,确保宪法教育取得实效。积极推动立法、司法机关、科研机构、专业人员参与大中小学的宪法教育活动;鼓励编写和推广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宪法教育读本,开发有创意的宪法教育资源,大力推动以宪法为核心的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着力加强高校法学学科建设,推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基础的宪法研究。
全面提高教育法治化水平,形成体现宪法精神的育人环境。让宪法精神和法治观念深入学生内心,需要法治化育人环境的熏陶和教师的表率作用。各级教育部门将全面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使法治能力和水平成为评价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标准,推动学校形成体现宪法精神和法治理念的育人环境。
《人民日报》2015年1月5日
“高校要多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针对性操作性的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智库成果质量。”
——近日,首届“中国大学智库论坛”年会在上海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出席论坛年会并致辞。
李卫红指出,举办大学智库论坛是教育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重要内容,旨在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智力优势,汇聚全国高校力量,聚焦国家重大急需,贡献高校智慧,打造大学智库思想创造、智库优秀成果传播、高端智库人才聚合和智库研究与决策需求对接的平台,推动高校智库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李卫红强调,高校要发挥自身特长,形成研究特色和品牌,提升专业化水平,重点培育建设一批高端智库。要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培养造就一批远见卓识的思想家、重大战略参谋者、科学决策的建言人;要积极推动人事管理、科研评价、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智库创造活力;要注重成果应用转化,积极拓展渠道,增强对政府决策和社会舆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中国教育报》2014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