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妍
摘 要: 纵观浙江省自主命题以来的高考历史试题,知识点的考察呈现出回归课本的趋势,解题方式则突出对学生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那么如何实现两者相互协调、有机结合呢?是提高解题技巧指导有效性的核心问题,也是强化解题技巧可操作性的出路。熟记知识点是解题的基础,解题技巧是运用知识点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本文以选择题的可操作性解题技巧指导为切入口,从因果式、递进式、并列式三个角度的历史选择题总结解题的一般思路。
关键词: 解题模式 因果式 递进式 并列式
一、解题指导过程的一般模式
二、指导不同类别试题的解题思路
(一)因果式选择题。因果式选择题侧重考察对历史事件五W模式中“WHY”的把握,解题的前提是明确原因解读的一般思维角度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还可以细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重层次,进而以题为出发点进行解答。
该类型题通常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由因导果,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提示语有“影响”、“结果”等。另一种是由果推因,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提示语有“主要原因”、“最重要因素”和“最可能的条件”等。
例题1(2010年浙江高考)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局部战争纷繁复杂。下列各项中,属于图9所示战争影响的是( )
图9
A.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约4/5土地
B.美苏两国走上中东角逐场前台
C.叙利亚收复戈兰高地部分地区
D.“石油武器”的运用成为引发西方新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
此题属知因考果型试题,题干试图引导学生由图中所示信息(埃及苏伊士运动周边的对战)判断出此战争属二战后中东地区问题的苏伊士运河战役,设问意在对此役后格局的把握,对选项作逐一分解得到A项是巴勒斯坦战争的结果,C项和D项都是十月战争的结果,故而选项为B项。
(二)递进式选择题。递进式选择题侧重考察对历史事件五W模式中“HOW”的把握,解题的前提是明确此类问题解读的一般思维角度包括直接和深刻、表面和本质,又可以分为自身(当时)和世界(后世)等层次,进而再以题为出发点进行解答。
此类选择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题干材料提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题干的标志性词语有“如何看待”、“理解”、“直接”、“本质”、“实质”、“反映出”、“主要反映了”等。结构一般分为题干是现象设问要求揭示本质或规律和题干是结论设问要求列举相关事件说明两大类。
例题2(2014年浙江高考)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此题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材料中“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资本……流通加速”、“世界历史”及“整个世界”等信息说明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故本题选择B项;A、C、D三项只是材料反映的一部分内容。
(三)并列式选择题。并列式选择题是对历史事件五W模式中“WHO”、“WHERE”、“WHEN”的把握,解题的前提是明确描述事件本身相关问题解读的一般思维角度就是对历史概念的分析,包括时期、地域、属性、典型代表、核心思想等层次,再以题为出发点从题干的要求和备选项是否一致,以及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准确性角度进行解答。
此类型题主要考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情况,结构一般为题干材料将所要考察的知识要点呈现,设问要求指出所有信息点反馈的知识概念。解题过程中需要考虑全面,尤其是注意同类事件的阶段性,或是相似事件的异同性。
例题3(2014年浙江高考)18.《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
此题考查的是1924-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运动。20世纪20年代,苏俄向广州革命政府派出大批军事顾问,苏联军事顾问在广州革命政府发挥重要作用。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出师北伐,攻克武昌、南京、上海等城市,把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而苏联成立于1922年,A项与“广州聘请苏联顾问”不符;B五四运动和D全面抗战都不符合“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攻克南京”等信息,故选C。
三、培养解题方式技巧的几点策略
以上仅从几个试题举例分析可操作性的解题指导问题,实际上在日常学习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养成一般解题思维过程的习惯。
(一)关注梳理基础内容,储备学科知识。复习中要把握、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熟练掌握基本规律,准确记忆常用的历史信息、历史概念等。只有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才能使历史解题思维更活跃。
(二)关注建构知识网络,突出中心问题。平时多归纳不同类型题的思维导图,将与中心问题有本质联系的主干知识迁移、重组、整合起来,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中心问题,具有综合思维框架的知识网络。这样既能突出主干知识的核心内容,又能关注揭示、认识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
(三)关注精选归纳试题,训练思维过程。在平时错题集册中应关注:①典型性,达到复习一题,训练多种思维能力;②综合性,强调学科内部知识的综合,养成多角度、多层面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③现实性,能培养学生现实思维,最终用理论指导实践;④创新性,训练题在立意、题型、过程与结果等方面要尽可能地带有创新性和开放性,帮助学生克服思维误区;⑤科学性:题目需思维严谨、语言规范、设问明确,才能便于学生套用一般思维模式,帮助养成习惯;⑥适用性:导向符合考纲、课标要求、考察目的明确,方能对解题技巧指导的可操作性有信心。
总之,只有学有所得的学习才是有效的,高三学习更需要总结一些便于操作的方式方法,并将一般的思维过程呈现,明确解题之路,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得到真正的锻炼。
参考文献:
[1]陶久林.解题和复习方法系列讲座之选择题解题方法和技巧.2011.8.9.
[2]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
[3]刘国伟.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梳理.2010. 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