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玲
随着教育形式的日新月异和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教育发展与时俱进,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已经被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教育工作者们都在尝试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那么,究竟什么教学方式才适合学生呢?我认为,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下面我将就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作分析,便于在今后的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热爱学习。
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地说,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式应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堂探究课能否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教师对探究问题的设计,难易程度的把控,而且取决于学生自身素质及平时的学习习惯。
我认为一堂探究课要注重以下环节。
一、设计探究的内容
什么样的问题适合用探究的形式讲这很关键,太简单探究起来没必要,太难学生又无从下手,因此对于探究内容的选择就尤为重要。我认为应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适合学生动手完成的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他们会有信心并愿意完成,适合学生动手完成的问题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在讲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一节中,可以以常见的打破一块玻璃的问题引入,让学生猜想应该带哪块玻璃,这既是本节要教授的内容,又是实际生活中会出现的问题,学生跃跃欲试,主动思考并探索答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应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索、大胆尝试,培养学生探究、分析、概括、评述的能力。
二、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一定能完成任务
有些教师对于探究问题的教学,总是急于求成,学生还没有探究出结果的时候就开始提示指点,这虽然节省时间,但对于学生自身的思维造成冲击,打乱学生的思路,达不到应有的课堂教学效果,阻碍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一节本来应该是效果很好的课变得平淡无奇,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没有发挥出来,也会破坏课堂的和谐氛围,让一些有想法、有能力的学生感觉失落,不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那只能说这节课很失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做到充分相信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操作可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探求新知,使其大胆地发现,“无拘无束”地进入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舞台上大显身手,把“教数学”变成学生自主地“学数学”。
三、探究课可以按问题的深浅程度进行分层次分组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将有助于增强成绩较差学生的信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学生的智力,让成绩较好的学生又充分发展的空间,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吃得饱”。比如在讲最短路径问题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八组,分别探究四种最短路径问题。第一组和第二组探究最简单的问题:如图,要在燃气管道L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A、B两镇供气,泵站修在管道的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输气管线最短?
这个问题十分简单,学生很快就能研究出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三组和第四组探讨的问题稍微难一点。问题:相传,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城里有一位久负盛名的学者,名叫海伦。有一天,一位将军专程拜访海伦,求教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从图中的A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饮马,然后到B地。到河边什么地方饮马可使他所走的路线全程最短?我们可以把它画成这样的几何图形:
在以前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学生研究出做法,但对于证明它为什么这样做就最短是一个难点,教师可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可以要求学生完成证明。第五组和第六组都是成绩稍微好一点的学生,可让他们探讨下面问题:如图,A为马厩,B为帐篷,牧马人某一天要从马厩牵出马,先到草地边某一处牧马,再到河边给马喝水,然后回到帐篷,请你帮助他确定这一天的最短路线。
学生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能做出来,就说明对于最短路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如果做不出来,教师就可适当提示,这既是对学生的考验,又是对他们的鞭策,说明他们还有一定的欠缺,需要再努力。经过大家的共同探究,各组学生进行总结,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这样就把最短路径问题的几种情况概括出来。由于大家是自己探究并总结的,因此印象比较深刻,我相信一定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探究式教学模式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这要结合具体的实情。有的学校是农村普通中学,如果教学设备落后,学生整体素质偏低,就不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因此改变落后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是一个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如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样非常重要。探究式教学,实现由“教”向“学”的过渡,建立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好与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适合学生参与的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时,引导学生把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然后通过计算几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确定多边形的内角和。在探究中,学生有的用四边形来研究,有的用五边形来研究,还有的用六边形、n边形来研究,有的学生是从一个顶点引出对角线,分成若干个三角形,有的是在多边形内任取一点,然后向各个顶点连线,从而分成几个三角形,内角和就是几个180度再减去一个周角,还有的是在多边形的边上任取一点,然后向各个顶点连线,用几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再减去一个平角。不管大家用什么方法,最后的总结都十分关键,那就是n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度。所以,给学生保留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进入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
在探究问题时,变式问题是考验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和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有的学生对于简单问题都能接受,但是稍微一变形就无从下手,这说明一个是素质问题,再一个就是平时练习不到位。一节探究课不要研究太多类型的问题,只要把一种类型的问题稍作改动,看看学生是否能接受,这节课就没白上。例如,对下面这个几何问题,我是这样教学的。
首先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猜想和发现多种解题思路,根据辅助线的不同,思考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然后要求学生让点E在平面内动起来,试着猜想和发现能有几种不同的图形。在这些图形里,发现和探索∠B、∠D与∠E的关系有什么变化。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将总结出以下几种情形:
最后教师再总结收获并点评。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探究问题的开展,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小组合作交流,总结教学经验等环节,让一节课变得生动、有价值,从而让学生在这节课中获得收益,培养实践和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