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几何直观的新视野

2015-09-10 07:22傅永发
考试周刊 2015年23期
关键词:分析能力几何图形数学素养

傅永发

摘 要: 在几何教学中,通过有形的几何图形,充分展现问题的本质,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形成对几何图形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厚的数学素养,从而做到全面又完整地解题.

关键词: 几何图形 分析能力 数学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新课标强调,加强几何直观要重视图形在学习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主动思考.几何直观可帮助学生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到解题方法,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和经历反思感受过程.几何直观凭借图形的直观性将抽象语言与直观图形、抽象思维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来展现问题的本质.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在利用几何直观解题的同时,较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是一个值得数学教师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掌握画图的技巧,通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实现无形与有形相结合的创造过程,使学生的直观能力得到提高,形成对几何图形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厚的数学素养.下面谈谈几何直观中的“不直观”.

一、直观不直接

例1:已知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B=3cm,BC=2cm,则AC=?摇?摇?摇?摇.

对于这个题目;很多学生会这样理解: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画出如图1所示,所以AC=AB+BC=5cm.学生对该题型的解答能力是受到已有直观的影响,即A、B、C的顺序性,才做出如上的解答,这是很正常的.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没有明确的位置关系;在数学中,不同的位置关系往往有着不同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此图上探讨A、B、C的不同排列,即符合条件的情况,即点C在AB之间(如图2),AC=AB-BC=1cm,使得学生充分感受到解题不能只凭对题目的直观感觉而草率答题,以致造成解答不完整、不全面.

二、直观不需要

例如:已知:在矩形AOBC中,AB=6cm,BC=8cm.点E在DC上,且DE=2cm,点P是AD上一动点;请问:点P可能在以BE为直径圆上吗?若能,试求此时AP的长;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解答这道题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事物的开发利用,体现着学生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事物间的关联把控.因为BE长固定,以BE为直径的圆固定存在,画或不画出此圆,仅是形式上的问题,本质问题是“点在圆上”和“BE是直径”这种位置结构所产生相应的数量关系,所以画出直观圆的意义不大,也没必要.

三、直观难实现

例如:如图,在锐角三角形纸片ABC中,AC>BC,点D,E,F分别在边AB,BC,CA上.请你只用两次折叠,确定四边形的顶点D,E,C,F,使它恰好为菱形,并说明你的折法和理由.

分析:这种操作探究题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作为中考题,学生要在考场中直观操作折纸难实现,所以只有把菱形的判定与折叠的性质相结合,先把∠ACB对折,使边CA、CB重叠,得到折痕与AB边的交点即为D,再把∠ACB折叠,使点C与D重叠,得到折痕与BC、AC边的交点即为E、F,所以四边形DECF为菱形;理由是通过两次折叠,CD与EF互相平分且垂直.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强调能力重于知识,方法重于结论,因此想方设法让学生掌握方法就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从几何直观入手,找出解决方法,这样做不仅突出寻找方法这一重点,而且这种方法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印象深刻.我们将重点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利用几何直观的能力,让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有机共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灵活运用几何直观的习惯.

猜你喜欢
分析能力几何图形数学素养
初中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浅谈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分析能力的提高
论初中数学教师对学生解题错误的分析能力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初中数学教学之二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