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解题教学中的教师示范与引领

2015-09-10 07:22王海燕
考试周刊 2015年3期

王海燕

1.问题描述

新课程理念将教师定位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一直在思考,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政治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怎样引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在解题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开学初的一次测验给了我启发。

2014年我接手了初三年级的一个新班级,出于教育均衡的考虑,学校对初三学生进行了平行分班。开学初的第一次测验中有6位学生的20道选择题全对,令人意外的是,这6位学生中竟有4位来自于初二时的同一个班级,这个发现立刻让我产生了兴趣。我理出了这4位学生的试卷,发现那4位学生的试卷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选项上有很多的“圈圈点点”,如:

我又翻看了其他学生的试卷,把这种有“标志”的试卷理了出来,发现还有2位学生的试卷上也有类似的标志,都只错了一两题。我了解了一下情况,他们都给出了同一个答案:学着老师的,老师一直都是这么做、这么讲的。

班华教授说:“模仿是一种学习,但学习不止于模仿。”①从试卷反映出的情况看,这位老师的做法值得学习,但我更想知道在初中政治解题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和引领对学生的影响。

2.问题探究

为了进一步了解教师的示范和引领在初中政治解题教学中的作用,我决定采用对比试验与个别访谈的方法进行研究。

2.1对比试验

为了验证教师示范作用在政治解题教学中的作用,我在自己任教的两个平行班进行一次为期一学期的对比试验,初三(1)班在教学中侧重对学生进行示范和引领,初三(2)班则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教学,一学期中共进行四次可比较测验,包括两次月度综合测验、期中测验和期末测验,测验结果如图1、图2所示:

图1    客观题均分对比

图2    主观题均分对比

从对比试验的结果看,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实验组所表现出的成绩总体都要优于对比组。其中客观题表现得更敏感,在第一次综合测验时实验组的成绩就已经明显高于对比组,但总体差异较小,从均分看,虽然实验组高于对比组,但差异不大。主观题则表现出明显滞后,但差异性较大,第一次综合测验时,对比组和实验组并无明显差异,甚至在期中测验时还略高于实验组,但第二次综合测验时对比组明显低于实验组,这种差距在期末测验时被进一步拉大。

2.2个别访谈

为了了解初中政治解题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和引领对学生的影响,探明初三学生在政治解题过程中存在的可识别的基本特征及所需的心理成分,掌握教科研的第一手材料,我利用课余时间随机抽取我校初三部分师生进行了访谈。

2.2.1教师访谈

为了进一步提升本校政治课堂教学的质量,期中考试后进行了专题质量分析。借此机会,我在教研组交流时提出了这个问题,本校三个年级的5位政治老师参与了交流。

王:本次期中考试前,我在两个平行班中作了一个对比实验,想研究一下解题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从实验结果来看,两个班级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性的,特别是在主观题上表现得更为显著。这里,我也想请各位老师就这个问题谈谈你们的看法。

居:我们政治答题字数多,一直示范不太现实,上课时间都不够,如果老师能示范对学生解题的准确性肯定有好处,学生会模仿。

郁:现在的学生都不会分析问题,只会瞎抄,看到材料字数多就慌了,确实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引领,多给他们分析,怎样将问题与材料联系起来,怎样由问题到材料中找突破点。

夏:老师示范固然重要,关键很多同学光顾着自己埋头抄,不大愿意看你老师的示范,有的今天按老师说的做了,下次还是他自己的套路,难。

曹:坚持示范与引领,作用肯定有的,比如三(1)班,现在上课,只要老师稍提,同学们就会按套路齐声回答了,课堂氛围相当好,成绩也一样。这肯定与老师平时坚持引领的习惯有关,无论是上课还是答题,学生已经被老师带上了正轨。

2.2.2学生访谈

学生访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对象为本校部分学生。

对象:朱依洁学生(初三)。

问题一:你觉得你们曹老师的政治课与以前的老师有什么不同?

学生:我觉得现在的政治课和以前有很大变化,曹老师不仅仅是讲,还会把答案步骤写在黑板上,这样我们记得更清楚,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就知道该怎么答了。

问题二:你喜欢上怎样的政治习题课?

学生:我喜欢老师带着我们分析,分析得越透的老师我越喜欢。毕竟政治是开卷考试,题目应该灵活得多,老师多带着我们分析,那我们自己做题时也会学着老师分析,按照老师的套路,这样就容易答到点子上,多拿分。

对象:陈小燕同学。

问题一:你觉得你们夏老师的政治课与以前的老师有什么不同?

学生:哎,说实话,不是很喜欢。他讲得头头是道,但是真正做题时,我却无从下手。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分析,只会联系课本内容去抄。

问题二:你喜欢上怎样的政治习题课?

学生:我还是希望老师能在讲题时,详细地讲解一下,这个答案是怎么分析得来的,在考卷中该怎么按得分点写。

对象:陈小燕同学。

问题一:你觉得你们郁老师的政治课与以前的老师有什么不同?

学生:郁老师作业少,但我们考试却很好。郁老师讲题时能锁住得分点分析,开始我们不太适应,渐渐就习惯了,也学会用他的方法分析材料了。

问题二:你喜欢上怎样的政治习题课?

学生:我还是喜欢郁老师这样上课,他总是引领我们找关键词,找突破点,联系问题的角度,这样我们答题能很简洁地答出答案,所以我们作业现在很少,但是成绩很好噢。

3.问题解决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中考政治复习的内容面广量大,知识点繁多,要在短时间内全面复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解题技巧、解题能力,并非易事。一方面政治学科开卷的考试形式造成学生主观上的重视程度欠缺,另一方面近年来中考试题所呈现出的开放性、灵活性、探究性的特点又在客观上加大准确答题的难度。那么,怎样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复习知识,形成技能,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呢?结合对比试验和个别访谈的结论,我认为,要提高中考复习的有效性,必须正确发挥教师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正确示范”和“明确规范”。

初中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注意观察他的言行,加以模仿,因此,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随意性往往会造成学生答题的随意性,特别是主观题,有些学生答题时东抄一段,西抄一截,却没有多少内容是得分点,时间浪费了,还得不到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把解题的详细步骤和方法策略正确地示范给学生,则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巨大,要比口头说教效果要好得多。例如2011年苏州中考题:

材料一:为了维护食品安全,规范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材料二:2010年9月中旬,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公布的《关于依法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的通知》中特别强调: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及销售金额巨大的犯罪分子,要坚决依法严惩,罪当判处死刑的,要坚决依法判处死刑。

请你运用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材“与法同行”的相关知识,说明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的”?

我们先要跟学生分析出这道题是演绎题,再按演绎题的格式答题。很多学生在答演绎题时不会材料联系观点,而是光秃秃的观点呈现在试卷上,不能拿到全分。老师要把详细的步骤示范给学生,材料加观点的格式让学生一目了然。

答案板书如下:

①“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来维护食品安全,规范食品生产经营秩序”体现了法律维护公共安全、法律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②“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及销售金额巨大的犯罪分子,要坚决依法严惩,罪当判处死刑的,要坚决依法判处死刑”。体现了违法犯罪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当然,光做到“正确示范”还不够,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明确规范”,告诉学生怎么做、做什么。政治学科虽然是开卷考试,但知识点繁杂。比如有些学生一遇到主观题,往往题目还没看清,就去抄书上的现成答案,却不考虑问题的角度;有的题目只需回答重要观点,但学生把老师准备好的答案一字不漏地抄上去,虽然可能得到全分,但时间浪费不少,影响整张试卷的答题效率。又如客观题,如果每一个题目都翻书的话,答题时间肯定不够,这时就应该给学生明确解题的规范。

例如判断题:只要不做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就可以避免违法行为。

教师要告诉学生在做客观题时,一般看到“只要……就……”、“首先”、“一定”等关键词时,就要注意,一般有它们在,错误率达到80%以上。

其实,学生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模仿和再创造的过程,效仿并不妨害学生超越老师。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恰当引领”。

3.1引领学生感知题目信息,把握问题概貌全面分析

初中政治题目的信息由材料、图表、漫画及问题等要素构成。这些信息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因此,我们在引领学生感知题目信息时,要从关键词着手,关注材料,探究其与问题的关系,从而达到完整把握题目概貌的目的。

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人民生活水平发展情况表:

该材料说明了什么?

在解答这道题时,引领学生看到“改革开放”和“1978年”联想到书上讲到的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由“国内生产总值”联想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联想到我们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城乡还存在差距。抓住“改革开放”、“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几个关键词,就明白了这张图表是在讲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状况。在解答时做到“行”“列”疏而不漏,这道题的概貌整体就一目了然。

3.2引领学生提取关键词,抓住关键信息正确思维

会解题的人用一半的时间解题,只有不会解题的人才从头看到尾。有许多学生被大量阅读量迷惑,从而导致对题目无从下手,往往错误领会题意,造成不应有的失误。

在解题时,我们的策略是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提取有关信息,并做好示范,帮助学生正确思维。如:

北京市原副市长刘志华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索取和收受他人巨额财物,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这段材料体现了法律的最主要特征是(?摇?摇)

A.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B.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C.只对部分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    D.依靠社会舆论保障实施

在讲解这道题时,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词“法律的最主要的特征”,联想法律的几个重要特征,并选出其中一个最主要的特征,示范用□做上记号: 最主要的特征 ,此题答案就非常明显A。

有时关键词出现在选项中,我们可以从选项着手,利用排除法快速找出答案。如:

有位成功人士说,百分之九十的失败者其实不是被打败,而是自己放弃了成功的希望,能够获得成功的永远是那些能够全力以赴与挫折抗争的人。上述材料说明的道理是(?摇?摇)

A.挫折必然会带来消极影响    B.只要经历挫折就能成功

C.挫折不利于人们磨炼意志    D.成功属于意志坚强的人

这道题只看选项关键词,答案就可以用排除法做出D。A选项中“必然”,B选项中“只要…就”,C选项中“不利于”。

在解答此题时,我用电子白板演示,示范给大家该怎样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

将A中的“必然”画出,同时给A用斜杠划掉,对BC亦如此。

从示范后发现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首先第一反应是学着老师去题目中找关键词,而不再是直接翻书了,节约了很多时间。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若不是路标,你讲的道理再透,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无雨之云、无光之灯。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都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现场观摩表演,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

3.3引领学生瞄准答题角度,完善思维结构准确答题。

简答题和分析说明题的选材多种多样,设问角度灵活多变,答案简明扼要,是中考政治的常见题型。

做题时,很多学生一直将书上所学知识往题目中搬,而且是大段大段地搬,不考虑题目设问的角度,不联系材料,导致答题时答案不准,而且花费很多时间,因此要求学生做题时找好切入点、角度,再分析材料。平时上课讲解这类题型时,示范分析,怎样看好角度,怎样学着分析材料,怎样将分析点与问题结合起来,从而提高答题准确率。

材料:现在不少同学开设了微博。有同学通过微博谈社会、话发展;有同学说民族、谈精神;但也有同学在此发牢骚、转假帖;极个别同学甚至荒废学业,沉迷于虚拟世界之中。

请你运用“亲近社会”和“合作诚信”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同学们应该怎样正确迎接“微”时代?

看到“亲近社会”和“合作诚信”,不少学生多写不做“看客”、要遵守社会公德、要明辨是非、要学会合作、讲究诚信。这个答案仅仅围绕设问角度,将书本相关标题全部罗列出来,并没有很好地联系材料分析,因此答案只是小标题的堆砌,不能形成准确的点。

在讲解这道题时,我带着学生分析,在思维上做好示范,老师是怎样分析材料,从而得出答案的准确点的。由“谈社会、话发展”我们想到青少年要关心社会、亲近社会、服务社会;由“说民族、谈精神”想到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由“有同学在微博发牢骚、转假帖”想到要讲究诚信,不能转假帖;由“个别同学甚至荒废学业,沉迷于虚拟世界之中”想到要勤奋学习、不能沉迷于虚拟世界。经过这样的思维示范,学生恍然大悟,虽然从“合作诚信”这个角度切入,但材料中根本未涉及合作相关内容。

注释:

①班华.学习与模仿.思想理论教育[J].200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