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江芸
摘 要: 二轮复习紧跟一轮复习,但复习重心应该转移到进一步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上。“任务驱动式”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是一种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式,因此,应用于二轮复习,有利于增强二轮复习的实效性。
关键词: 二轮复习 任务驱动 综合运用能力
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及团队合作能力,学生会不断获得成就感,并激发求知欲望,形成“实践—思考—实践”的良性循环,最终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生物育种专题复习,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将复习重心转移到提升各方面能力上。
1.复习策略
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比较各种育种方法之间的区别,再创设情境,让学生灵活选择、应用育种方法,达到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
2.任务驱动,增强实效
2.1任务一:课前合作,构建网络。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那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了解学生的学情(也就是“最近发展区”)。
通过“课前合作,构建知识网络”,不但可以了解学情,而且会让每位学生在即将展开的课堂中做到“有的放矢,差缺补漏”。而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会因为有了知识和情感的成功体验,获得成就感,而更主动地参与到复习过程中。这样,“让学生生活在思考世界里”,对提高复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任务二:特点比较,突破难点。
使用PPT展示表格1和表格2,让学生通过思考、比较各种育种方法的优缺点。学生在比较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回忆再现,重新梳理原有知识,重组知识体系,这样既使知识贯通起来,又对知识有了更系统、完整的认识。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打破、重建”,接纳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各种育种方法都存在各自优缺点,根据这个线索进行总结就能将“点”串成“线”。
“构建网络”和“特点比较”的目的都是使知识系统化,接下来应该提供任务,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有选择地应用各种育种方法,提高能力。
2.3新情境中,知识重现。
复习不应该是对已学知识的机械重复,而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提高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新的情景中实现知识的重现,需要学生花费更多注意力,独立地思考问题,对提高自身能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PPT展示新情境:
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香味性状是优质水稻品种的重要特征之一。水稻的香味性状与抗病性状独立遗传。香稻品种的香味性状受隐性基因(a)控制,抗病(B)对感病(b)为显性。水稻的近缘或远缘种具有一些优良性状,如抗病、抗虫、抗逆等。将这些性状导入水稻,是科学家们希望的,但因用普通杂交方法存在交配系统的不亲和性等难题而进展不大。
(1)现以纯合香味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为亲本,选育能稳定遗传的香味抗病水稻新品种。你有哪些方法?(用遗传图解表示)
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同时由两位学生在黑板上书写遗传图解。
(2)某兴趣小组尝试用多倍体育种的方法提高水稻的产量,如果你是其中一员,那么请帮忙设计实验步骤。
采用多倍体育种方法,预期水稻种子营养成分的含量会提高。
(3)随着技术发展,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普通杂交方法存在交配系统的不亲和性等难题,最终获得具有抗逆性水稻。
采用基因工程、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方法,其优势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4)从诱变育种的角度,说说将植物种子运送到太空的目的。
利用太空中的失重、射线等因素,提高突变率,最终获得对人类生产有益的性状。
总结:由神州系列飞船谈航天育种技术,分析空间环境具有的强宇宙射线辐射、高真空、微重力等条件,指出这些条件有利于诱变育种、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补充介绍育种方面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当今科学前沿,了解我国科学家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如结合杂交育种,呈现袁隆平的成就简介及“野生稻”、“超级杂交稻”图片等;结合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介绍我国已故育种专家包文奎。
设计意图:将学生对育种的掌握程度提升到高考所要求的“理解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的水平。
3.复习体会
二轮复习与一轮复习一脉相承,二者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一轮复习侧重于全面复习,理解每个知识的要点,进而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二轮复习则要让学生具有在生物学情境中获取信息,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因为特点不同,要求二轮复习课堂中,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主要活动应该是思考而不是记忆,主要目的应该是提高应变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重现。而设计合理的任务,将更多时间交给学生主动探索,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苏宏鑫.“现实问题驱动”在高考生物复习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2010(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