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宇
摘 要: 政治、经济与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如今,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走上了新台阶,文化日益显示出其强大影响力。教育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教育中,专业设置则显得尤为重要,它对一个院校综合实力的体现及一个学生未来道路的选择都会产生深远影响。然而我国的许多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高校专业现状,针对专业设置情况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关键词: 专业设置情况 多学科视角 调整建议方向
一、高校专业设置情况
在高等院校的教育过程中,专业的设置是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重要纽带,合理的专业设置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专业设置政策为我国大学学科专业的设置提供了指导思想,是我国大学专业设置的指南。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设置。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艺术学和管理学13个门类。每个门类下设置一级学科,共110个(不包括军事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二级学科,共375个。如管理学门类下设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5个一级学科,其中工商管理下又设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等4个二级学科。中国大学学科专业,每个专业都有十几门专业课程。对于博士和硕士学位,授至二级学科,通常我们说的博硕士点数指的就是可以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二级学科数目。所谓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即指在这个一级学科下的所有二级学科都有博士学科授予权,也就意味着,一个学生只要选择了这个学科中的任何一个专业,在自我状态符合的情况下,进了校门就可以一直从本科读到博士。这能反映出一个大学或科研院所在这个学科的实力和水平,但是,要看这个学科是否全国领先,则要看它里面的二级学科有没有国家重点学科及重点学科的多少。这些,对于我们选择理想的院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多学科视角中的高校专业设置问题研究
1.课程设置与实践脱节
目前,对于许多专业的设置与发展,各个大学、院系部门从不同方向加以研究,大家缺乏交流,只顾埋头专注于自己所属的领域,从而忽视了相关的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割裂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利于该学科的深入研究与长期发展。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许多高校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两大部分,选修课程是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课程,学校并不要求学生一定学;必修课程是指对于形成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必不可少并由学校明确规定必须学习的课程。显然,现在很多学校的现状是轻选修重必修,这样的结构不符合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专业实际发展的需求。致使教育未能摆脱应试教育模式重知识传授,缺少对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片面,缺乏系统性,难以胜任较高层次的工作。
2.我国传统文化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影响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国自古就是一个文化大国,以孔夫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历史长河中曲折发展,到如今已然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中国传统文化对完整性与统一性过分强调,导致我国高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一样强调求宽、求全的思想。为了在院校评估中获得好成绩,取得更多的教育投资,学校往往盲目扩充、增加专业,导致各类高校专业设置整齐划一、覆盖范围广,忽视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多年发展过程中积淀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以至于形成了各高校争相发展为学科门类齐全的巨型院校的格局。
三、高校专业设置的调整建议与方向
1.适当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
对于在课程设置上,学生重视必修课而忽略选修课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在思想上加以引导,即二者的重要性是一样的,对于个人在专业上的造诣无主次之分。其次,我们可以增加选修课比重,增加选修课的种类,更多迎合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不再视之为一种学业上的负担。同时,我们应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理论与实践上系统结合。为此,我们可以成立相关专业的兴趣小组,定期与不同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不同的思想相互交织,融合与发展,势必会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取得质的飞跃。当然,对于学术研究,我们不能仅仅拘泥于本土化,走出去、扩大国际化视野也是我们所要追寻的,中西结合、去粗取精也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增加国际前沿性内容,将课程设置置于国际化的视野中研究,并积极参与本学科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
2.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色成为地方高校建设努力追求的方向
不同的地方经济在发展并形成自身特色时,需要高等教育与之配合,为之服务,形成一个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要了解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情况,根据实际建设符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专业;其次,高校应该加强与政府、企业之间的交流,获得他们在政策、资金及设备等方面支持。坚持“贴近市场、突出特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最快最好地培养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例如,我所在的大别山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终日云雾环绕,水源充足,土壤呈酸性,这些良好的自然条件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环境。而茶学正是我母校的一个王牌专业,每年学校定期组织茶学专业的老师学生一起前往大别山区的茶叶种植园,深入了解茶叶从种植到成品的各个过程,这些,为他们以后投身于茶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也对我们地区茶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产学研合作必将成为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努力方向,从而促进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的相互协作,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红伟.新世纪我国高校面临的新课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5(5).
[2]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郭娅莉.知识经济时代与高等教育改革[J].现代传播,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