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东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也逐步告别了粗糙的时代,在对语文教学改革“主旋律”弘扬和坚守的同时,也展现了一幅“流派纷呈”的景观。在幸喜语文教学思维之门洞开、教学个性绽放之余,也需要我们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现象中稍稍抽身,冷静面对。站在课程改革新的高点,如何进一步推进语文教学的改革深化?如何真正做到守正与出新的辩证统一?是否可以在恪守语文教学本真之道的同时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做出新的探索?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确会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语文教学群体风格。绍兴是历史文化名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便是文物教化之邦、名师辈出之地。从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教化之功,到曲水流觞群贤毕至的兰亭雅会;从多少诗人词客寄情抒怀的“唐诗之路”,到白马湖畔的语文群英聚首;从“格物致知”的王阳明到“学界泰斗”蔡元培;从“生活即教育”的陶行知到“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绍兴的特殊文化传承和人文环境熏陶,培育了源远流长的“越文化”。这种文化对本地的教育教学确实有着一定的影响,为我们探索语文教育之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诚如周一贯先生所言,思考和强调某种特色与风格不应该是另立一种语文形态。语文教学园地的姹紫嫣红、万千气象都应只是对语文教学固有之道的一种丰富和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亲—和—醇—美”特色的概括,与其说是对语文教育之道的探寻,或许更可以说是一种语文教学主流价值的回归。
一、亲:亲近儿童,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情怀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国家在基本达到教育机会的公平之后,在教育内涵方面的重新定位。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变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意味着教育中的人是“完整的人”的存在。这就要求语文教育更应有着深深的儿童情怀,倡导以生为本。小学生与儿童是有着不一样的概念的,小学生的着眼点是一个学历阶段,一种学业程度;儿童则是人生历程中的一个特定生命阶段,是人生之旅中十分重要、十分珍贵的驿站。怀揣着儿童观的语文教育,“亲” ——应是我们探寻的基础特征。
“亲”,即教师对儿童的亲切之语、亲善之举、亲近之情、亲和之力。这是一种从教师骨子里透出来的亲和爱:教师怀着童心与爱心,主动“蹲下来”,站在和学生一样的高度看世界进课堂,坚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努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学生智慧地成长,让他们亲近课堂、亲近语文、亲近生活,站在教师的肩膀上出课堂看世界。这主要表现在:
——语文教育的儿童情怀,体现在关注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做好“尊重、欣赏、融合”六字诀,真正确立“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把个体生命的发展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课堂中尽可能地落实学生应有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欣赏学生的独特见解,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可能。重视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欣赏,使他们时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能更自觉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去。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的成功而快乐,为他们的困惑而积极地出谋划策,融入学生这一合作探究的团队,成为他们学习的伙伴,使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互动互惠的教学共同体。
——语文教育的儿童情怀,体现在建立课堂对话机制,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调控中。教学民主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在课堂上从“话语霸权”走向师生平等对话。教师学会宽容,容纳异类,就算当学生与教师个性相斥时,教师也应尊重其个性,积极引导。在课堂中创造“对话式”的教学氛围,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想象、自主探究、各抒己见、自主实践的天地,顺应自然地陶冶其天性,细心呵护其原始好奇心,激发其创造意识,点燃其思想火花。教师不断锤炼自己的课堂调控艺术,及时调整和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情境。
——语文教育的儿童情怀, 体现在课堂教学机制上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学会选择是一个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能够选择是体现以生为本的第一要素。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教学机制多表现在:(1)学习内容上的自主选择。许多课文都采用并列段式或层次,更多的课文是对某一事物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描述。这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最爱读、体会最深的部分进行学习研究和交流。(2)学习方法上的自主选择。学习的方法有千万种,而人在学习过程中总是自觉地运用着各种学习的方法。教师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学法,并通过总结交流,相互借鉴,不断地优化学法的运用效率,发展学生的选择能力。(3)练习内容、要求上的自主选择。应当承认学生的资质有差异,基础有好坏,因而练习的内容和要求也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多一些弹性练习,多一些弹性要求,不能一刀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选择的机制还有很多,如学习伙伴的选择、情感体验的选择、想象空间的选择,甚至对教材学习先后顺序的选择,等等。
绍兴人内敛温和,外圆内方,与人为善,又不乏智慧。上面这些认识,并非出自某种概念,而是笔者分析了绍兴所有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堂呈现和更多年轻优秀教师的课堂实例之后所产生的结果。
二、和:疏而不堵,坚持“为学而教”的教育改革
绍兴是江南水乡,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水路通畅,据说都是大禹治水、马臻造鉴湖之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绍兴特殊的地域文化、先人智慧和自然环境作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意念,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当地语文教育的发展,使其既有“疏而不堵”的教育智慧,又有绍兴师爷“务实圆通”的教育思想,也有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教育境界,更有鲁迅先生“独立思考、勇于批判”的教育精神。我们需探寻的语文课堂厚重不张扬,务实不虚浮,温和不偏激,讲求规范、中庸和美,不剑走偏锋,也不刻意地标新立异,但又从不停止对为学而教的探索和追求。这种“和文化”,其实源于绍兴水乡的“水文化”,水利万物而不语,随物赋形而又流转灵动,最大程度地体现了绍兴人的性格特征,自然也就成了我们语文教育追求的核心风格。具体地说:
——语文教育的“和文化”特质,体现在善于从两极之间寻找中间地带。例如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既看到它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特别是在“自主”“合作”“开放”“探究”“对话”“体验”“资源”“综合”等这样一些关键词上,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崭新的理念,更是给课堂教学的深化改革带来了旺盛生机和壮阔前景。但也看到在新课程改革广阔的背景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经受着各种色彩的刺激,呈现出课堂之花样翻新而并不有效的现象,使我们常为课时目标的模糊和随意而迷惘;为个性张扬的泛化导致教材的扭曲或淡出而尴尬;为教学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的喧宾夺主而厌烦;为因刻意强化“人文”,矫枉过正而排挤了学科本色而困惑……
面对课改进程中的诸多“失范”现象,《绍兴县实验小学各学科教学范式》在我校全体教师辩证求索、智慧取舍下应时、应运而生了。从备课预设、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作业设计与批改、评价体系这五大方面入手,为在新课改的语境下各学科课堂教学立“规”设“范”,看似教学流程管理,却高于教学流程管理。如果说“常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的话,我校所提出的“范式”,则昭示的是一种积极的引导性和激励性,是对各学科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正确指导下最重要的规范、最基本的要求、最稳定的要素、最本质的规律和最应遵循的法则的综合呈现。
其中如“语文课堂教学的范式要则”中我们明确提出“课堂‘六个要’与‘六个位’”。
“六个要”——要珍惜课堂教学时间,尽快进入新课教学。要变“讲堂”为“学堂”,提倡“精讲多练”。要坚持以“读”为主。要优化教学语言。要分解作业练习,融入课堂的各个教学步骤之中。要尽量照顾“学困生”,培养学习兴趣。
“六个位”——教学目标,正确定位。字词教学,落实到位。读通课文,不致缺位。自由探究,力避错位。个性解读,不可倒位。资源开掘,不可越位。
“从心所欲,不逾矩”,就这样,我们语文课堂建设在“范式”中启程,帮助教师树立清楚可循的教学范式,行走在“为学而教”的大道上。
——语文教育的“和文化”,体现在善于从水的灵动中感悟顺学而导的教学艺术。
我们探寻语文课堂顺学而导的特点,表现在教学过程的预设上由“硬设计”转向“软设计”。 一篇课文的预设就如同一棵树干挺拔、枝叶繁茂的大树。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教学目标的确定就是大树的根基,教学主线就是树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个教学板块就是树干上分生的树枝,每一个教学细节就是一片片繁茂的树叶。主张一个灵动的教学预设,须先做好一篇“简化”与“细化”的文章。所谓“简化”就是老师要将一篇课文中所包含的语文学习信息,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的生发点进行梳理,提炼出一条简明而坚挺的教学主线。所谓“细化”就是教师要将教学主线中每一环节的细节进行充盈丰满,教师要用浪漫的情怀去预设理想的教学情境:预设一个句段、一个字词如何进行教学、进行生发,设想要达成什么要求或效果,分哪几步进行达成,万一达不成怎样去分步实施,或者是怎样重组预设,其中关键的一步是什么,等等;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中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
我们探寻语文课堂顺学而导的特点,表现在教学过程的生成上由“硬着陆”转向“软着陆”。因为预设时的“简化”保证了课堂教学顺学而导的方向,简明而坚挺的教学主线不会让课堂偏离目标,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顺学情而导,顺文本主旨而导,顺教学目标而导;预设时的“细化”保障了顺学而导的生成,灵动而丰满的教学预设让教师在课堂生成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为学生的学习和创造提供不竭的资源,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所以越派语文课堂有简明而清晰的教学目标、简练而坚挺的教学主线、简洁而灵动的教学板块、丰满而应变的教学细节。
上善若水,润泽万物。水给了我们语文教育太多的启迪和感悟,语文课堂的灵动和谐之境,也应来自教师“疏而不堵”的顺学而导、动态生成,课堂教学如水一般地灵动起来,最终达成教与学的和谐、师与生的和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灵动如水的语文课堂,顺学而导,师生互动,和谐相生,不仅有“波撼岳阳城”的壮怀激烈,也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幽远宁静;不仅有千里一泻、澎湃跌宕的情感陶冶,也有九曲回转、蓄势待发的思维碰撞;不仅有随机应变、顺势而导的智慧,也有百折不回、奔流到海的坚韧。
三、醇:纯正厚重,坚持“学语习文”的学科本色
绍兴黄酒醇厚甘甜、馥郁芬芳、酒性醇和、营养丰富、回味无穷。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赞美:“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掺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调鼎集》中把绍兴酒与其他地方酒相比认为:“像天下酒,有灰者甚多,饮之令人发渴,而绍酒独无;天下酒甜者居多,饮之令人体中满闷,而绍酒之性芳香醇烈,走而不守,故嗜之者为上品,非私评也。”并对绍兴酒的品质作了“味甘、色清、气香、力醇之上品唯陈绍兴酒为第一”的概括。
在绍兴,饮酒者并不都是文人,但文人大多都嗜酒,绍兴黄酒的美味陶醉了诸多文人墨客、名人志士等千古风流人物,演绎了无数人文佳话。绍兴黄酒之于我们语文教育,这是一种怎样的结合呢?这样的语文课又该是怎样的境地?绍兴黄酒“慢慢品的时候,微微醉的享受”的境地,大概就是我们语文教育理想中的课堂境地吧——纯正厚重,透着语文的芳香。
掺了水的酒不醇,多了水分的语文课也不醇,走味了。如今,有的课堂误把人文当语文,过分地追求课堂的高雅与唯美,直接导致了语文本体的淡化。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但语文教学说到底还是如何让学生“学语习文”, 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是永恒的话题,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无论是在上世纪重视“扎实双基”、重视语言文字和训练的时代,还是在重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新课改阶段,我们的语文教育一贯主张坚守语文学科本色——“学语习文,人文本在语文中”的教育主张,这与现今的“致力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的新版课标理念相吻合。
我们对语文学科本色的坚守,表现在坚持语文教学的纯正和醇厚,不断地从教育实践中积累经验,提炼智慧,厚积薄发。我们探寻的语文教育“纯正厚重”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可以从优秀教师、优质课堂的具体案例中,归结出某些带规律性的做法,提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具有可控制性和可借鉴性的“语文教学智慧要则”。我们发现身边的优秀教师在学科教学和学生培养方面往往不跟风、不盲从、不赶时髦、不搞花招,把握学科教育的本义,学会扬弃,择善而从,悟出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个性化的“套路”和“绝活”。真正适合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更多的就隐藏在这些“套路”和“绝活”里,需要我们作群体和共性的研究。我们学校教师从身边的优秀教师、优质课堂入手进行研究,去发现挖掘其优秀的“密码”、优质的“绝活”。然后由教师个人原创,提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集体交流,反复探究,投票选择,整合提炼,历经实践到理论之求索,从“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模糊境地,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磨洗之后,终于形成了公信度较高的适合学校现阶段的《绍兴县实验小学语文教学智慧要则》。
要则一:言谈举止皆语文,最美莫过爱语文。
要则二:教学目标要清,心有课程;课堂目标要精,当堂达标。
要则三:文本要细读,课案须粗放。
要则四:教“一个”融“一串”,感悟汉字文化。
要则五:“读”占鳌头,写要常有,读写结合,导学为首。
要则六:习作教学生活化;自由表达有童真。
要则七:多让学生“自圆其说”,点拨学生在说中“圆”。
要则八:课内外结合,读书成习惯;每天半小时,一年三百万。
要则九:一课一积累;一问一世界。
要则十:学生和字典,携手进课堂。
诚然,正因为《语文教育智慧要则》存在着某些隐蔽性、模糊性和玄奥性,决定了认知和拥有它的过程,不可能轻而易举,必然会有一个曲折、反复,逐步改进、完善的“探索”过程。但其间不断研讨、提炼,不断酝酿、发酵的过程,正如黄酒一样,也是我们对语文“醇”字风格厚积薄发的探寻和追求的过程。
四、美:大美至简,坚持“亲—和—醇—美”的审美指向
现今对语文课“美”的欣赏有两个误区值得注意:一是课欲“美”则“秀”,在课堂上把十八般武艺样样搬上,一时课堂上热闹非凡,花样形式让学生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结果是所获无几;二是课欲“优”则“实”,片面地追求知识与能力的落实,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不肯走出“应试课堂”门槛,一成不变的讲解,枯燥乏味的训练,上课犹如喝着白开水,索然无味何谈情趣。
语文课怎样才算美?答案会有许多,而且许多答案也不能一时说清楚讲明白。许许多多的名家大师用他们各自的风格流派诠释着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与追求,有的大气开放,有的精致华美,有的理性细腻,有的激情涌动,有的诙谐有趣……越文化滋养下的“亲—和—醇—美”的语文课堂教学风格也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美。美在它的质朴自然,美在它的简约高效。但质朴自然的语文课从不拒绝精彩,需要教师的精选巧串、精雕细琢,力臻精美;简约高效的语文课也坚决拒绝平庸,需要教师激情设境、创新学法,富有情趣。正如诗人袁枚所言:“写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致朴;作画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厚致淡。”
——越文化滋养下的语文教育的“美”,表现在它追求“质朴自然巧雕琢、简约高效有情趣”的一种境界。我们学校主张建设“简约高效有情趣”的语文课堂,并在实践中取得如下共识:
简约:简约不是简单,它是一种课堂感受;简约不是随意,它是一种精湛设计;简约不是低能,它是一种高效整合;简约不是无为,它是一种教学境界。教学理念简朴,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要,教学流程简化,教学主线简练,教学板块简单,教学方式简易,教学语言简洁。
高效:有较深厚的语文习得,留下语言和文字;有较深切的情感体验,留下思想和观点;有较深刻的思维训练,留下方法和能力;有较深远的人文内涵,留下形象和人物。
有情趣:基于教学对象,要有儿童情趣。基于学习目的,要有生活情趣。基于学科性质,要有语文情趣。
——越文化滋养下的语文教育的“美”,表现在拥有“亲—和—醇—美”的整体观念上。我们语文教师当深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求真实、朴实、扎实是为“智”,喜虚浮、虚华、虚夸实乃“愚”,处世从教,万事一理;但更以诗人的气质,给自己的语文研究以一个“亲—和—醇—美”美丽的朝向。有了美丽的朝向,就有了快乐的行程。在快乐的行程中,我们语文教师又应以浪漫的情怀憧憬和描绘着“亲—和—醇—美”的一个又一个新的境界和理想,发展着语文教育,提升着课堂教学的理念,改进着课堂教学的方式,收获着语文教学的点点滴滴幸福。比如我校一次次开展的“语文教学的诗意畅想”,鼓励教师且行且思,不断丰实越文化滋养下的语文的风格特点和内涵品质,以期走进越派语文的理想王国。
行文至此,总感笔拙,不知是否梳理并表达了我基于越文化视角下“亲—和—醇—美”的语文教育之道探寻的所思所求。然而,我喜欢用“亲—和—醇—美”来表达,不喜欢用“亲、和、醇、美”或“亲,和,醇,美”来表述,因为这是一种整体糅合的感受,是一种浑然一体的境界。只是苦于只能意会,难以言表。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小学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