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新凤 林志芳
【设计理念】
把阅读和交际训练结合起来,采用“以练导学”的形式,通过一系列语文活动的展开,巧妙创设交际情境,训练学生运用“独白体、对白体、辩白体”三种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过“读、演、讲、辩”等训练,“以练导学”,引导学生走进乌塔的故事,感受故事蕴含着的人文意味,学习乌塔独立、自信的品格。
2.在语言实践过程中顺势理解“反驳、一时语塞”等词义,领悟课文“对话中的辩论意味”“‘我’的出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等表达特点,并适度进行迁移运用。
3.创设情境引发交际,训练学生运用“独白体、对白体、辩白体”三种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能力。
【教学流程】
板块一:感受“讲得简洁”
1.通过两个练习,提取重要信息,初步了解乌塔的故事,学习部分字词。
(1)师:课前大家预习过课文吗?这些词理解吗?(出示“马上反驳、不合逻辑、一时语塞”三个词语)
a.马上反驳。驳: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的意见。(或: 怎么样的情况下我们要“马上反驳”?)
b.不合逻辑。换个词语(没有道理 不合常理)。
c.一时语塞。给“塞”组个词(堵塞 阻塞),再说词义。
(2)师:下面的句子,你自己能读懂吗?(出示语段1、语段2,略)
师:乌塔有哪些旅行经验?(提炼信息:阅读、挣旅费、设计路线、查警察局号码等)
师:乌塔游了哪些地方?(提炼出三个层次:照搬课文;只说欧洲;说到国家)
2.将两段话的信息结合起来,简单介绍乌塔,说要点就行。
口头练:爸爸妈妈,向你们介绍一位14岁的德国小女孩乌塔。她—— (请学生自己准备,指名介绍)
师:很多时候,我们在介绍一个人的时候要“讲得简洁”。(板书:讲得简洁)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口语交际能力。
师:那课文是怎么来写乌塔这个故事的呢?打开书,自己小声读课文,发现课文是怎么把乌塔的故事写具体、写生动的呢?(课文以“我”和乌塔的对话写成)
板块二:领悟“对得自然”
1.再读故事,聚焦乌塔的语言,品味课文对话。
(1)师:请大家再次默读全文,把乌塔说的话画下来,自己揣摩语气说上几遍。
(指名找出对话——屏幕呈现,个体练读——指名读)
(2)师:对话,就是两个人说话,所以要——(板书:对得自然)像我们平时说话一样。这组对话该怎么说呢?(出示一组对话,学生合作说)
我说是中国人,现旅居德国。
她一听,高兴得大叫:“我是德国人,住在汉堡。”
师:谁和老师合作来演这组对话呢?(出示另一组对话)
我有点惊讶: “你一个人吗?”
“当然。”她很自然地答道。
师(评价):啊呀,你是自豪地答道,而不是自然地答道。这里乌塔为什么是自然地答道?她应该很自豪才对啊!谁跟老师来合作?
……
2.师生合作表演,进行交际。
师:我们以第五自然段为例,来演一演当时的对话情境。自己先读读这段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境。(生读)
师:老师跟你们来合作表演。谁来演乌塔?谁来演“我”?(师生合作演读)
我:你好!
(你要热情地先跟我打招呼,并询问我)
我:我是德国人,住在汉堡。
乌塔:……
我:你几岁了?
我:你玩了哪些地方了?
我:你还要去哪里?
我:你一个人吗?
……
师:你们觉得我们对得自然吗?同桌演一演。
板块三:体会“驳得有理”
1.聚焦一组对话,反复品读,体会“驳得有理”。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读对话的秘诀,现在我们再来演读一组对话。(课件出示对话)
然后,她问我,中国的孩子是不是也这样旅游……乌塔对我这番解释很不满意,马上反驳说:“……我不明白。你的话不合逻辑。”
师:谁来做乌塔?谁来读“我”的话?老师为你们服务,读提示语。(自由读——师生分角色演读)
采访:
你为什么“一时语塞”?(中国孩子根本做不到这样,我有些尴尬和难为情;有些惊讶)
你为什么要马上反驳?(觉得对方的话不合逻辑)
那乌塔的话合逻辑吗?自己读读。一起读读这句话:“爱孩子……”什么意思?她说的是个什么道理?(真正的爱是让孩子学会独立)
这是在反驳“我”的哪句话?
你看,乌塔针对“我”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她的话,是讲到点子上了,(驳得有理)很合逻辑。
这段话该怎么读?
你还觉得乌塔讲的哪段话也很合逻辑,驳得有理?这里她又说了个什么道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旅游的意义)
读着读着,一个怎样的乌塔出现在我们眼前了?(说一个词。热情、大胆、有主见、自主、独立、勇敢)
2.创设情境,练习反驳。
(1)师:你们喜欢这样的乌塔吗?向往乌塔那样的生活吗?如果你把自己的愿望告诉你的父母,估计他们会说些什么?
师:老师梳理了一下大家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
你一个人出去,出了事怎么办?
你现在的生活不是很好吗?
长大了再独立也来得及啊!
你现在的任务是在学校好好学知识,不要总想着玩!
(2)师:如果父母这么说,我们该怎样来反驳呢?联系课文内容和阅读材料,写下自己的观点,准备跟父母辩论。你的话要像乌塔那样合乎逻辑,等下才能“驳得有理”。
或进行口头训练:爸爸妈妈,我不同意你们的观点,________。
(3)现场辩论。
师:谁先来做爸爸妈妈,抛出他们的观点?(指名开火车读父母的话)
师:好,反驳的时候到了。同学们要争先恐后地抛出我们合乎逻辑的话,争取把他们说得“一时语塞”。
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热情、勇敢、独立的小女孩乌塔,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乌塔那样去独自周游世界,但学会独立是现代人必备的本领。今天这堂课,我们还学到了几个口语交际的小窍门——讲得简洁、对得自然、驳得有理。
【评述】
一直认为,现场才是研究课例的第一“文本”,文字实录甚至教学视频都难以完全呈现现场的氛围与气韵。盛老师的课堂气韵是沉静而温婉的,似乎无论什么题材、什么内容的课文,经过她的过滤,呈现出来的总是淡然、安静与美好。
《乌塔》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少有人注意,更鲜有人拿它来上示范课。盛老师却别出心裁,将这样一篇貌似简单的略读课文作为口语交际训练的材料,引导学生在 “读一读”“演一演”“写一写”“辩一辩”等一系列的语文活动中,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感知了人物形象,学会了口语交际的“秘诀”。将阅读与口语训练巧妙结合起来,中间又渗透思维训练、写话练习,一堂课,能如此丰富地体现语文教育的综合性,课的设计又是这般简约清晰,着实令人赞叹。
口语交际课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处于尴尬的地位,尽管课程标准将它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并列,组成各学段学习目标与内容的四个方面。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它不便于考核和检测,少有人真正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传统的语文教学在这一领域没有留下太多可借鉴的经验与方法,教师探索与研究的难度较大。在各级公开课中,偶尔也能看到口语交际课,往往是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创设出日常口语交际的情境,比如游戏、购物、应聘等,让学生练习说话。在这样的课上,学生参与热情很高,课堂也热热闹闹,但稍作思考就会发现课堂训练点十分模糊,更谈不上口语交际知识的序列性。热闹之后,学生真正的收获却不多。但在盛老师的课上,我们看到了口语交际训练的另一种可能——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在这一课中,教师利用文本反复创设交际情境,将文本中的间接引语转化为直接对话,有意识地训练了学生“独白体”“对白体”“辩白体”三种交际语言形式。学习的过程是阅读的过程、语用的过程,更是思维的过程、言语生命生长的过程。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研训中心 313000 山东省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