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思辨意识,拓宽学生思路

2015-09-10 07:22:44朱丹华
考试周刊 2015年37期
关键词:李甲杜十娘渔父

朱丹华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里,我们探讨如何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问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告诉我们,不同的读者对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不同理解的前提是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个性化思辨。在语文教学中,寻找途径训练学生的个性化思辨能力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造品质的需要。下面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逆向性思辨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和政治家,他投汨罗江自尽,充分表现他志洁行廉、刚直不阿的高尚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教学(屈原列传》一文,其德育目标是要求对学生渗透屈原的这种品质和精神。翻开语文教材,无论新旧,几乎都是这种提法。我们并不是说这种提法已经过时,关键是一味地这样讲恐怕很不妥当。其实,《屈原列传》已写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以反衬屈原的高洁品质。一般情况下,我们的确都这么讲。由此,我不禁想起另一位伟人邓小平。

“文革”期间,他惨遭厄运,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中,顶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政治压力,但他没有死。试想,邓小平完全可以像屈原那样刚直不阿地选择死,但他没有那样做。再退一步讲,如果邓小平当初选择死,中国改革开放大业又该由谁规划蓝图?中国又怎么会这么快就找到富国强民之路?再设想,如果我们只一味地肯定屈原死得高洁,死得伟大,那么假如孩子将来遇到类似屈原的情况,又该选择什么呢?

鉴于这些思考,笔者认为,在教这篇文章时,我们不可忽略这样一个环节,即就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让学生展开辩论,尤其要对屈原的死进行思辨,允许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地谈谈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赞同渔父的说法。笔者曾就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反对屈原的做法,赞同渔父说法的学生的确有。笔者没有强迫学生必须完全赞同屈原的做法,更没有强调学生一定要像屈原那样做,只是给他们讲邓小平的故事。

二、引申性思辨

所谓引申性思辨,这里指由课文中的某一话题引申开去,联系现实中的某些现象进行分析、思辨,进而评判其是非曲直。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向来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形象:有人认为,她是一个具有强烈的虚荣心、追求享乐思想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有人认为,她是一个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戏剧性变化无能为力、只能听任命运摆布的女性形象;还有人认为,她是一个由虚荣心导致错位到由诚实劳动导致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形象。以上说法,应该说都很有道理。玛蒂尔德不虚荣吗?玛蒂尔德没有享乐思想吗?她得到那样的惩罚不应该吗?我们不应该嘲讽和批判她的思想吗?我们不应该为她的行为感到无奈和可惜吗?读完这篇小说,恐怕大家的感受和认识都是很复杂的。但有一点绝不可忽视,那就是玛蒂尔德面对厄运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和诚信品质,她敢于为还项链而借债,并卖掉家产,用十年的艰辛劳作还债。就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引申性思辨,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守诚信的现象展开讨论。或者干脆可以这么讲,在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不就这一点设计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辨、讨论,那么课堂教学是不到位的,更准确地说,是教文育人做得不到位。笔者曾就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过讨论,其气氛之热烈,联系面之广,思辨程度之深都是始料不及的,收到很好的效果。课文中类似的例子不少,应该结合具体情况及时捕捉住关键点,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思想实际进行思辨、讨论,用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解读。

三、辐射性思辨

辐射性思辨,又称发散性思辨,在具体课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训练此类思辨能力的契机。比如,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可以指导学生围绕杜十娘为什么选择死进行发散性思辨,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杜十娘在死前为什么没有告知李甲自己有百宝箱?(2)如果事先如实地告诉李甲,会有怎样的结局?(3)如果李甲事先知道杜十娘有百宝箱,还会抛弃杜十娘吗?(4)当李甲变心时,杜十娘为什么非得选择死?(5)她不选择死不行吗?在课堂上,我曾向学生提出过这些问题。令笔者惊奇的是,学生的反应异常激烈,思维相当活跃,作出很多解说,有的解说还有一定的深度,甚至连笔者都没有想到。比如,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解说如下:(1)怕李甲变心;(2)怕李甲欺骗自己,挥霍钱财;(3)怕走漏消息,遭不测;(4)担心将来有变,为自己留后路;(5)要给李甲的父母送去一份惊喜,免得李甲父母瞧不起自己,等等。针对第二个问题,学生有的认为李甲会因杜十娘有钱而爱她的;有的认为李甲会欺骗杜十娘的感情的,花完她的钱之后,还会抛弃她的,因为他公子哥的本性是不会变的;有的认为李甲天生性格懦弱,骨子里又有歧视妇女的封建思想,早晚都得抛弃杜十娘;有的认为杜十娘的身份是李甲的家庭不可能接受的,杜十娘再聪明也白费,只能是一腔情愿而已,等等。尤其是第五个问题,有的学生说,杜十娘为什么非得死呢?有一箱金银财宝,还愁活不下去吗?为啥要为李甲那个负心汉去死呢?太不值。有的学生说,杜十娘看透了那个社会,看透了天下的男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有的学生说,杜十娘为爱情付出得太多了,而她的付出又换来什么呢?她恨透了那个世界,她彻底绝望了。有的学生说,杜十娘毕竟生长在封建社会,封建礼教一样会束缚她的,因此她不可能像现代女性那样思想开放,难免轻生。

新课标明确要求: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利用课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指导学生课外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探讨其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形成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笔者认为,新课标的这一要求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落实,让学生在思辨中健康成长,成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项新使命,一个新境界。笔者强调,不宜走得太远。撇开课文另搞一套,甚至不加任何指导,不惜花时间让学生胡说八道,否则就是误人子弟。

猜你喜欢
李甲杜十娘渔父
不可忍
科教新报(2024年15期)2024-05-04 20:03:11
Strengthening and softening in gradient nanotwinned FCC metallic multilayers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下)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漫画版(上)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试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后的悲剧美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三爱”“三恨”
语文知识(2014年10期)2014-02-28 22:01:02
不能说的秘密
故事会(2011年10期)2011-06-11 09: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