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5-09-10 07:22:44刘丽欣
考试周刊 2015年30期
关键词:反比例长方体思维能力

刘丽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注意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激发学生思维兴趣,调节学生精神状态,开拓思维空间,使学生积极思维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1.直观演示,丰富表象

小学生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用图片、教具或电教手段组织教学,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材料,有了一定的感性材料,才能在脑中留下鲜明的印象。

例如:教学“长方体认识”,教师可以先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长方体实物,如:火柴盒、粉笔盒、砖头等,这些物体都是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自己列举长方体实物(书柜、木箱、厚书、铅笔盒……),通过感知实物,学生对什么样的物体是长方体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边观察模型,边看书本,从不同的位置和方向认识长方体的六个面及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两条棱及互相平行的棱长相等的特点;通过观察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和相交于这个顶点的三条棱长,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模型的平放、侧放、直立三种形态,说明长、宽、高相对说来是固定不变的,把知识讲“活”。这样学生在动口、动脑的学习过程中建立了清晰深刻的表象,为思维的理性化提供了条件。

电教手段引入课堂,可变静为动、化近为远,并以其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反映思维过程的演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教“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时,通过幻灯片的演示,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总数与部分的关系,即总数-部分=另一部分。

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知,在脑中建立清晰的数学表象,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想象力积累素材。

2.重视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思维过程中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和基本能力。分析与综合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分析可以理解某一数学知识的要素及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综合又对数学知识有了全面和整体的理解。

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计算”时,教师应先让学生了解每个数的分解和组成;在教学“分数乘法”时,我们把它细分为“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分数乘分数”等几个简单问题,并在逐一分析解决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整合成知识体系,找出异同点,概括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也经常用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广泛应用题的结构,有条理、有依据、渐进式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分析与综合是相互依存的,一般不会彼此孤立存在,分析的目的是综合,综合建立在具体合理的分析上。为此,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我们要因材施教、有所侧重。学生有了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起来势必简单些。

3.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1适当运用对比。对于容易混淆的新旧概念,要通过分析、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既要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又要找到它们的根本区别。例如,在学习“反比例”的意义时,“正比例”的意义往往影响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也可能出现学生学习了“反比例”的意义后,而干扰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与掌握。这就需要及时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对比,找出两个概念的相同点(它们都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以及它们的不同点(“正比例”是在比值一定的情况下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反比例”则是在积一定的情况下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就能清晰地建立“反比例”的概念,而不会与“正比例”产生混淆。

3.2及时作出言语概括。数学中的有些概念是给予了科学的定义,而有些概念则不给定义,是通过描述或举例说明的方法给出的。在形成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所学概念准确、精炼、及时地概括出来,使其条理化,便于学生记忆。在进行言语概括时,注意要让学生动脑总结,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总结准确的要加以肯定,予以表扬,总结不准确的要及时纠正,予以鼓励。进行言语概括还要注意适时,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丰富了感性认识后,顺水推舟地揭示概念。如过早地概括出概念,学生就会对概念死记硬背,使概念的掌握流于形式;而过晚则起不到组织、整理概念的作用,达不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4.培养主动,设疑激趣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应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向前推进。

“问题”是数学的载体,而设计一个好问题则更是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催化剂。“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问”开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激活思维,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疑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再通过释疑、解决问题等环节,使学生实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和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目标。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发生了“飞跃”或“质变”。具体地说,10~11岁学生开始能逐步分出概念的本质特征,能初步掌握比较科学的定义,能领会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能独立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分析,并进行间接推理(即由几个判断推出新的判断)。

如教学比和比例一章,首先提出:一根很高的电线杆,不用爬上顶端,你量出电线杆的高度吗?一座很高的楼房,不爬上楼顶,你能量出高楼的高吗?你能在地图上量出合肥到北京或合肥到上海相距多少千米吗?这些知识和方法就在比和比例一章里。学好这一章,不仅能解决以上的问题,还能认识掌握一种题的新思路。提出这些新奇的小问题,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猜你喜欢
反比例长方体思维能力
有几个长方体
判断正、反比例三步走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培养思维能力
《反比例函数》拓展精练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儿童绘本(2018年19期)2018-10-31 21:02:34
培养思维能力
儿童绘本(2018年9期)2018-06-04 16: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