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回归生活

2015-09-10 07:22:44王晶
考试周刊 2015年30期
关键词:生活情景生活经验数学课堂

王晶

摘 要: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本文从“利用生活中的原型教学;利用生活中的经验获取间接知识;用生活情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回归生活,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数学课堂 生活化 生活经验 生活情景

陶行知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论述:“生活即教育。”他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新《数学课程标准》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要把抽象的数学变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学好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实践证明,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学生都比较喜欢,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是非常乐意的,也是教学所必需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不断拓宽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到课外广阔的天地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使数学学习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

一、利用生活中的原型教学

课本上的知识,对于老师的授课只是提供一个依据。以往老师们总喜欢抱着课本,照葫芦画瓢。一遍遍地讲,讲完后一遍遍地练习,练习完了问一问记住了没有。学生当然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丝毫没有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上数学。如在教学“长方体”这部分知识时,我这样设计:先让每个学生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盒子,并动手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的模型。学生在完成过程中就需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学生在经过体会和交流之后就无需教师再讲解长方体的特征了。接着让学生交流做长方体时用了多少纸张,让学生把自己的长方体展开进行观察,以此让学生了解“表面积”的含义。之后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自己的长方体纸盒的表面积,交流方法之后,再探讨无盖的粉笔盒该怎样算表面积等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很快就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就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好朋友喜欢的体育运动、喜爱的明星、喜欢吃的水果等,在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并填写好统计表,再绘制成统计图。研究可能性时,设计一些摸奖游戏、扑克牌游戏等,引导学生交流、分析游戏中获胜或中奖的可能性大小,从而掌握事件发生的概率性问题。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效果十分显著。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轻松、快乐,而学生学得轻松快乐了,学习效果自然会大幅提高。

二、寻找生活中的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

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正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新境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课堂学习,虽然也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的问题,但这些实际问题都是已经过加工并处理过的问题。学生还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内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如在教学“分饼”时,结合西游记的唐僧师徒四人,让学生利用“平均分”的经验,怎样把3个饼平均分给师徒4人,每人分到几个饼的问题。通过尝试,学生很快便找到了答案。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利用“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告诉小和尚:‘从前有座山,……”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老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循环”二字的含义,在无形中学生就消化了这节课的难点。又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这样引入: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图片,问同学们:这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讲讲为什么。接着把正方形改为椭圆形再提问学生,再改成圆形。随即出示一张车轴不在圆心的图,让学生交流后明确圆的一些重要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最后再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这些教学环节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而有用的喜悦感。

三、寻找生活情景,用以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如果不去引导,学生就会视若无物。教师要善于引导,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再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自生活情境中的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解决问题中学到数学。例如,当学生掌握了有关“折扣”的知识后,我让学生计算:某校五年级共有79人去参加五一节的义务劳动,中途派几位同学去商店购买饮料,商店规定:单瓶买是2元,买40瓶可以打九折,买50瓶可以打8.8折优惠。怎样购买保证每人一瓶,并且最合算?又如在水龙头滴水数量的探究与实践中可以这样设计: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说明我国600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有110个,全国城市缺水量达60亿立方米。一方面缺水情况严重,另一方面水资源的浪费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下面通过实践活动说明:如果你在刷牙时任凭水流淌,后果将会怎样?1.记录自己整个刷牙的时间。2.打开水龙头让水流到大脸盆内,10秒后用量杯测量盆中的水量。3.运用上一步的数据计算,刷牙时任水流淌会浪费多少水?4.收集全班的数据,计算出平均数。5.假定每个人刷牙时都任水流淌,估计一年里全班同学因刷牙浪费的水资源的数量,继续估计如果是全国,那会浪费多少水资源?这个实践活动可能缺乏常规应用题的严谨与规范,但它可操作,富有挑战性,既锻炼了学生的测量、统计、运算等实践能力,又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并不仅仅是枯燥的书本知识和厌倦的无聊题目,相反它就显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中。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提高。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处处联系生活,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真正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回归生活。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能够较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成绩,同时还可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他们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吴效锋.新课程怎么教——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

[2]吴永俊.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宇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大出版社,2004.

[4]成尚荣.构建生活的课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生活情景生活经验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生活情境的几点体会
未来英才(2016年3期)2016-12-26 13:58:19
创设生活情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现实中的素材和情景落实初中生物概念教学
学生生活经验视域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18:34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03:48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9:08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8:24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