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2015-09-10 07:22车玉杰
考试周刊 2015年33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预设

车玉杰

摘 要: “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是对教材文本的尊重,而“生成”则是对学生的重视,在教学中属于辩证统一体。所以注重对两者在发展变化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可以在不断改革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共同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对“预设”和“生成”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预设” “生成”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预设”是由德国哲学家、现代逻辑奠基人弗雷格在1892年的《意义与参照》中首次提出的,是指说话者在依据某些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对所说的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推测性假设。在语文教学中,“预设”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课前对教学进行的一系列计划、假设、安排,是语文教学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表现在语文课堂上是指对教师与学生按照课前的计划安排对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预设”表现在教学结果上,是指学生完成教师预先的设计的课程方案,并取得预设性的发展。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建构主义理论家维特罗克最早在《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一书中提出“生成性学习”的概念。语文的生成性教学是指在教师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与学生一起对不同的情境进行自主建构的教学活动。这样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对传统教学中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的改进,也是对新课程中“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核心宗旨的满足。

但是在对学生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中,教师时常对教学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导致教案“预设”与成果“生成”发生矛盾。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倾听在教学中学生知识理解时产生的疑问及偏差,巧妙地转换课堂教学策略。例如在对郁达夫《故都的秋》的文章赏析中,大多数学生并不喜欢这篇这篇文章,批判声明显高于赞赏声。显然,这并不是语文教师能在课前预设到的,灵活的变化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生成正确的意识。首先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倾听每一位学生的理解,然后教师再提出自己观点,并结合其他学者对《故都的秋》的赏析文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形成对学生随即生成时错误观念的矫正,达到补充与深化教学目标的效果。

二、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对立统一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既需要课前的“预设”,又需要课堂上和课后的“生成”。如果“预设”体现的是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那么生成则是对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的展现,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左膀右臂”,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1.“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对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活动都具有目的性的,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离不开教师课前的周密安排,也就是课前的“预设”。教师对教学的“预设”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保证教学“生成”质量的基础条件,不仅体现对语文教材文本的尊重,更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突发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预设”引发其对知识、对学习的动态生成过程。预设为生成语文课堂的活力奠定基础,预设下的生成也是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的必然结果。

2.“生成”为完善“预设”提供条件。

语文教学的“预设”创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空间,为“生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创造了条件。“预设”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策略,而“生成”则是对其的价值追求,以“生成”为教学导向,为“预设”的多变性及教学方法策略的完善创造条件。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拘泥课前的“预设”,而要根据课堂的实际“生成”效果对教学预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完善。

3.“预设”与“生成”的对立统一关系。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而“生成”又为“预设”的完善和变化提供可能,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具有互补的关系。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对教学课程的“预设”生成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强化教学反思行为,对课堂教学中随机性的“生成”进行预设的调整和完善,使两者在相互制约和完善中和谐共存。

三、初中语文教学“预设”和“生成”的优化策略

1.明确教学重点与目标,采取教学的弹性“预设”。

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阶段,对教学的目标和重点要求是不相同的。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预设”时要有详细全面的了解和知识性的深入,注重对教学重点的安排及课外的延伸;还要注重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的基础之上对教学进行“预设”,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真正学到知识,减少学习中的盲区和误区。

但在现实中,语文教学内容存在不可预知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即使先前对教学已经进行了精心科学的“预设”,也会存在“计划赶不上变化”的现象。解决这类问题,教师要在课程预设时进行弹性留白,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生成性学习”的引导,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

2.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教学的多元化“预设”。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具有自身的思维与个性,对同一事物的兴趣点是不同的。所以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具有多变性的发展可能,教师要在课堂实际走向中对学生的思维变化进行准确的捕捉,快速地对多元化“预设”进行整合完善。如在鲁迅《孔乙己》教学中,对孔乙己的“拿”进行“偷”的转变,让学生在对其行为的分析中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又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3.“创造”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感悟“生成”。

引导学生的“生成性学习”,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在身临其境或设身处地的环境中,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加深对学生的知识感悟,在自主构建迁移中完成对自我的完善与自我超越,实现学生和教学的双“生成”。

“预设”与“生成”虽然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教学的全部意义。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及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处理,有效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朝霞.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06).

[2]陈福英.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2011.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预设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法的运用策略之我见
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兴趣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